往期目录

《东方收藏》2024年10期

东方收藏》2024年10期
目录
东方焦点
我爱北京天安门——新中国成立初期天安门艺术形象的视觉研究高晴;5-9
大道同行 共襄伟業——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主题书画展10-15
学术研究
三维扫描在故宫南薰殿天花和藻井中的应用分析李静;16-18
青川木牍、吕不韦戈与先秦金牛道的关联探析杨曙光;19-21
“羽人竞渡纹”再探讨沈平;22-24
对一件铺首衔环的科技鉴定郁田园;郝玉洁;脱灏然;高奇峰;杜安;25-27
岩画与文物摄影实践研究李峰;28-30
福文化
安溪土楼的空间形态与福文化内涵朱雨欣;31-33
安溪辇轿的福文化内涵及传承发展探究龚颖;34-36
杂项珍玩
谈谈田东县博物馆馆藏兽面纹铜编钟陆虞菲;37-39
潮州手拉壶:一种独特的陶瓷美学表达张瑞端;40-42
说陶论瓷
从晚清民国时期瓷器看贵族女性的一生郭晓燕;高慧巧;43-47
文物保护
夏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郭兆玮;张锦;48-50
环境因素与云冈石窟第16至第20窟损坏关系的研究湛润生;范锦荣;51-53
大足石刻两宋时期妆銮颜料的色彩数字化探究肖人源;肖维;操娟娟;54-56
和林格尔汉墓壁画的传承与保护张天宇;57-59
山会洪福寺勘察与修缮策略研究刘轶男;60-62
陕西地区古建筑生物病害的防治对策分析陈亮;张喻星;63-65
明代范箴《三阳开泰图》的保护性修复邵永梅;杨博;付文斌;陈辉;66-68
品书读画
北齐徐显秀墓室壁画与拜占庭镶嵌壁画比较研究崔楚昕;69-71
“南画”的跨语境之辨王苑;72-74
齐白石与毕加索绘画艺术比较研究金敏;刘公;75-77
论王怀庆油画作品《伯乐像》沈彬彬;黄文中;78-80
艺坛走笔
新媒体赋能潮绣传播路径的探索与研究陈欣欣;杜寅寅;81-83
市场观察
论书画作品质量对书画拍卖市场供应链的影响史凡其;84-86
史藏钩沉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里的河北——兼论清代收藏大家梁清标与“蕉林书屋”崔大伟;87-89
艺术品鉴
寇子皓作品赏析90-91
博物之窗
六合同春 知物明礼——以孔子博物馆“孔府过大年文物展”为例陈建辉;孔维亮;92-94
沉浸式展览空间的形式设计解析——以“万历那些年——万历文物主题特展”为例黄海滨;95-97
基于社会宣教的博物馆展陈方案金鑫;98-100
基于新媒体环境的博物馆数字出版策略探析黄志华;101-103
谈谈基本陈列与临时展览的关系——以扬中市鱼文化博物馆为例李冰冰;104-106
夜间博物馆的可行性探讨——以南通博物苑为例秦旭彤;107-109
青年友好型博物馆建设策略——以淄博陶瓷琉璃博物馆为例韩贝贝;孙思;李志鹏;110-112
博物馆美育课程与地方文化融合下的全面育人——以清华艺博美育课程为例国语;113-115
考古发现
西樵山遗址考古研究成果综述卢筱洪;116-118
入华粟特人石质葬具商旅图及其影响姚淑芳;119-121
汉简所见汉代日用家具研究——以甘肃简牍博物馆馆藏汉简为例高雪;122-124
甘肃张掖大佛寺古壁画在佛教中国化及民族融合中的作用孔瑛;125-127
天宝宫《大元宣谕圣旨之碑》探析火丽娜;128-130
数智时代下考古材料信息的数字化建设与数据可视化研究赵瑞;131-133
文创天地
符号学在《家具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清代太师椅为例卢荣青;134-137
探究貔貅纹样在IP设计中的运用丁佳硕;马越颖;张扬;138-140
符号学视角下文创产品设计与文化价值的融合提升——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为例黄艺轶;李欣颐;白建强;141-143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视域下泉州花灯的纹样基因提取与表现研究高暄雯;144-146
三江侗族吉祥花的文化价值及创新发展研究杨晓丹;刘洪波;147-149
数字技术赋能滩头年画的活态传承模式转型叶苏漫;150-152
工艺美术
论薄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艺术呈现陈武;153-155
当代设计在工艺美术创作中的应用探索吴乐天;156-158
浅论现代审美对人物雕刻的影响程由军;159-161
艺人心语
由猛犸牙雕博古图香薰炉探索博古图题材在牙雕中的应用林志芳;162-163
十二瑞兽|浅谈寿山石雕的东方美学温立武;164
诗意的栖息——漫谈寿山田黄石雕刻的美学价值温立武;165
银壶之韵 纯净优雅董书同;166
域外传真
17至19世纪人物风景纹样从中国传至马尼拉的图像变迁研究朱乐怡;陈昭阳;邱美珊;张雅;167-169
克里姆特绘画中的东西美学融合郑瑞芯;170-172
 

发布日期:2025-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