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时政热点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重要论述的多重要义和实践指向章元;汪晓莺;1-3+6
电力技术与动力工程
大数据视域下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应用策略探讨王芳;4-6
农村小型屋顶光伏发电系统的设计席小青;黄嘉洛;林文豪;樊友震;朱倞杰;蔡明亨;7-9
断路器二次回路故障分析及消除周锦丽;10-11+14
校园太阳光伏—热泵能源耦合系统的研究廖庆庆;张玲莉;王业萍;12-14
单相PWM整流器电流谐波补偿控制技术的应用宋志金;15-17
教学研究
高校舞蹈课程线上教学的问题调查与研究分析——以幼儿舞蹈创编课程为例李博丽;18-20
高校体育开展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策略郭蓉蓉;21-23
课堂教学目标表述误区及矫正策略闫秀红;24-26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徐岩;27-29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纪靓;30-32
情景模拟教学法在高职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宁宁;33-35
数字化时代视觉传达设计教学的创新研究张川;36-38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李寅婷;39-41
“五育并举”背景下高职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策略陈向敏;42-44
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特色内涵与教学设计张红艳;张新军;王璇;45-47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课堂混合式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周艳;肖红;48-50
日语口译课程思政多维立体的教学设计吴扬;李杨洋;51-53
新时代对高职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及其对策研究樊倩倩;李杰;54-55+58
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探索精神培养探析张功盛;张燕梅;56-58
基于教学能力大赛的软装设计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参赛作品《构造宜居“彝”居,打造“彝”式体验》为例罗颖;59-61+64
医学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路径——以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为例常宇;62-64
高等教育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杜艳婷;65-67
高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困境及对策探析——基于福州18所高职院校的调研占婷;伏旭斌;68-70
新时代高等职业学校纪检监察工作策略的研究吴秋娜;71-73
涉外专业大学生国际传播力培养的价值意蕴与实施路径廖春妍;74-76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作用及策略探析史凯宁;77-79
以人为本教学理念背景下音乐教育改革的研究陈哺囡;80-82
信息化背景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优化研究赵华;83-85
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曾诗健;86-88
立德树人视角下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路径的研究——基于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实践的探索苏秋红;89-91
基于存在形态论探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汤靓;92-94
善用“大思政课”培育高职生的劳动精神彭诚;95-97
优化、提升、拓宽:情感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陆海浪;98-100
课程思政背景下陕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研究崔维;张爱文;贺丹妮;101-103
“互联网+”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崔秀娟;104-106
大数据对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影响及其改进策略原文娟;107-109
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创新建构策略研究吴若然;110-112
训导师制引领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吴晓莹;113-115
大学生心理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周诗;116-118
关于提高高职学生英语课程参与度与积极性的实践研究魏慧仙;119-121
全媒体时代高职院校线上线下混合式思政“金课”建设探索与研究孙蓉鲜;122-124
“大思政课”格局下“活页”教材设计与建设实践的研究——以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为例杨静怡;125-127+130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路径研究吴燕燕;128-130
以工匠精神培育为核心的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模式构建研究秦媛;131-133+136
新工科视域下校局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国静萍;134-136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路径探究曹丹华;137-139
高校学生管理和辅导员工作的优化策略李敏;马明星;韩蓉;140-142
高职扩招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扩招专项工作为例王婧;刘小艳;143-144+147
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彭婷婷;145-147
高校应急采购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余于;148-150
人文研究
建筑工程图纸的翻译探究张红洁;151-153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教育思想探析颜廷双;154-156
浅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王晓婷;郭爽;157-159+162
“4I”营销理论视域下公共图书馆代际阅读推广创新策略的探究林琦萍;160-162
艺术乡建视域下民族艺术的传承研究——以滩头年画为例王熠萌;杨昭逸;段江华;范迎春;163-165
《红楼梦》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解读王美惠;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