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收藏与投资》2024年11期
目录
笔墨丹青
从“入古出新”看黄庭坚的书法艺术张雪涵;1-3
独步实空吴,娄东有遗派——从张宗苍《蓬莱仙境图》看文人画家与院画首度融合于笑;4-6
倪瓒《秋亭嘉树图》与元代山水的气韵之美张宇;7-9
相知何必曾相见——何绍基与颜真卿师法关系摭谈郝一莲;10-12
罗中立、吴冠中油画作品中“气韵生动”的表现李碧晗;13-15
馆藏撷英
盱眙县博物馆馆藏龙纹玉器赏析程浩;16-18
基于明代女性金银首饰设计风格探讨——以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牟海霞;19-21
珍品集萃
汉代腰佩饰的设计研究——以玉璜为例杨瑞;22-24
器、物、观念与美——以中国古代屏风的变迁为例赵悦;25-27
克拉克瓷纹饰的审美刍议赵彦;张玲芝;王兴虎;28-31
博古新知
从天水市博物馆馆藏义学碑谈清代秦州义学教育发展张建军;32-34
《后汉书·舆服志》汉代配饰制度探析杨启慧;35-37
震慑与臣服——北魏“颔首型”镇墓兽组含义转变盛文馨;38-41
北庭西大寺“争分舍利”图像研究潘云;42-45
明清人物故事瓷器纹饰的艺术鉴赏探讨吴郁;46-48
为什么是“交杌”?——浅谈美美与共的传统交杌文化詹长祥;49-51
皇帝审美主导的清代宫廷铜版画发展张珂艺;52-55
浅析先秦龙凤合体形象石天;56-58
考古札记
论考古出土纸质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冯薇;59-61
山西晋城新发现两合明代隰川宗室夫妻合葬墓志铭考述纪田明;62-65
黑龙江黑河“将军坟”考述陆德洛;66-68
浅析前蜀王建墓十二神像甲胄样式王通;69-71
墓志所见唐代外籍人选葬扬州的原因刘媛;72-74
师望鼎出土及流传问题补正孙启灿;75-77
建筑空间
红河迤萨古代民居建筑的演变研究邢琪莹;78-80
镬耳屋建筑元素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贺可可;谢铭鑫;81-83
鲁迅西三条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兼论名人故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宫蕾;赵君;84-86
岭南陶塑瓦脊工艺的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研究杨天楠;87-89
科学探微
基于新技术的文物鉴定分析研究高颖;90-92
锔瓷瓷器的保护修复——以清青花人物故事图花觚的保护修复为例双瑞;93-95
艺术文论
地质学视阈下“张家界地貌”山水画创作研究孙敏;96-98
黄永玉绘画艺术中的湘西题材研究马梦雯;99-101
何多苓绘画艺术中的抒情性表达查明辉;102-104
浅谈任伯年花鸟画的写意精神及当下意义李瑶;105-107
论徐冰艺术作品的诗性审美文化特质毛卓瑶;108-111
孟二虎风景油画的绘画观念和语言探析石祎贝;112-114
浅绛彩瓷画师程门山水图的艺术分期和风格特征程钊睿;115-117
基于格式塔原理的汉画像石艺术特征研究张旭忠;118-120
寿山石雕的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杨明;121-123
业界纵横
一件狮耳铜香炉私鉴殷智勇;124-126
中国特色数字藏品的开发设计研究倪子雯;刘宣辰;黄孟芳;127-129
跃然“纸”上:纸与东晋贵族收藏李奥;130-132
社交媒体时代文物活化传播的新策略——以山西“晋魂”展览为例孙敏;133-135
新媒体技术之新与当代摄影艺术之新康小辉;136-138
社会教育视角下的革命文物利用创新模式研究——以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为例王帅;139-141
老照片中的故宫:二十世纪初两次紫禁城航拍影像解读危文瀚;142-145
黄海之畔——如东黄海文化遗产调研与文创设计研究陈浩;146-148
寰宇艺境
“人民”的转向:抗战时期胡一川木刻创作的视觉文化建构马妍;149-151
光影的变革:摄影如何重塑版画艺术欧苑婷;152-154
当代工笔重彩画中沥粉工艺的启发研究梁敬淳;155-157
以艺术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华托的艺术风格杨珂;158-160
歌颂自然的使者——萨金特油画风景中的艺术特点及启示袁婷;161-163
中西方艺术思维在自画像中的体现——以赵孟頫《自写小像》与丢勒《28岁的自画像》为例黎绍康;164-166
博斯绘画中的非语义图像研究蒋一冰;167-169
破坏与创造——费利佩·阿隆索的绘画研究任彬;170-172
雅勃隆斯卡娅的现实主义绘画语言——以《粮食》为例钱莉;173-175
论陶瓷碎片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陈若楠;176-178
非遗传承
寿山石印纽雕刻的艺术特色与价值探索林学铿;179-181
妙笔生花:党广云蛋壳画研究袁芸健;左红卫;182-184
湘西木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田梦;185-187
陕县南沟村地坑院剪纸造型特征探析张奇;188-190
浙江安吉竹扇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分析张北兴;张旭东;孙张虎;191-193
传统木雕工艺历史与发展中的创新顺纹理劈雕技术叶小明;194-196
焦彤作品焦彤;4
胡佳敏作品胡佳敏;5
《民族姑娘》贺小花;6
《木头记——腾飞》樊桦;7
订阅及渠道197
《万山红遍》李可染;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