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文化学刊》2025年04期
目录
文化遗产
苗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杨天洁;章凤红;6-9
新时代河西走廊“多元一体”文化特征中的裕固族舞蹈全先锋;10-13
通海孔雀牌银饰的形式演变——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传承与革新杨淳;陈艳;14-17
文化场域理论视角下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赵亚莉;18-21
六盘山砖雕艺术与现代性转化陈阳;22-25
麻山苗族亚鲁王精神崇高感研究罗文祥;26-29
凤阳花鼓非遗文化的新媒体视觉创新传播分析陈思;胡东升;30-33
文化哲学
与奥古斯丁对话——汉娜·阿伦特的“世界之爱”张雨;34-38
罗尔斯对公平正义的康德式解释冯晨;宋宽锋;39-42
卢卡奇阶级意识理论研究杨震;薛江谋;43-46
自由的重负与存在的悖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与异化观的深层探究李正宇;47-50
论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的多维批判来庆滢;张晔;柳俪葳;51-54
文化观察
跨文化视域下的艺术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对话李慧;秦诗奇;55-58
基于文旅的“宋韵瓯风”传播与传承路径严滢湉;59-62
“守约以治广”:徐州汉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李培暠;欧阳静美;卢雨迪;63-66
文化符号的重塑:非遗土陶技艺与文化语境的深度交互杨玉柱;67-70
织补理论下湘西民族村寨文化景观保护与更新设计——以五官村为例韩晶晶;龙社勤;71-74
从非遗艺术到创意商品的设计策略——以广西桂林传统陶艺为例杨茵;75-78
解构历史与观照现实:中国现实主义美术的时代性雷蓉蓉;79-82
构建有利于培养集聚科技人才的企业创新文化毛世英;83-86
虚拟技术在“国风”戏剧创作与传播中的应用姚春宏;87-90
传媒文化
文化、空间与性别——陈哲艺电影中新加坡边缘人的身份认同焦虑赵琳淋;黄有东;91-94
化身作者:《黑神话·悟空》中西游文化的跨媒介叙事鄢佩;张槿尧;95-98
剪纸元素与色彩在动画视觉风格中的文化表达刘昀;99-102
海南影视艺术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张丽花;曾艳宏;103-106
族群记忆的影像呈现与文化探寻——藏羌彝走廊视野下四川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严燕;107-110
文学评论
《傲慢与偏见》及其派生作品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高远;李崇月;111-115
破碎与再现:“新东北作家群”作品的现代寓言化叙事倾向姚倪;116-119
从短篇小说《马铃瓜》再探叶圣陶创作的经典性滕紫微;李树枝;120-123
认知视域下隐喻、转喻与概念整合的人物塑造机制研究董晓婵;124-127
法律文化
网络犯罪刑事治理问题研究任璐;郜占川;128-132
浅析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的受案范围杨佳友;133-136
恢复性司法在刑事法律体系中的适用性探讨浦聪;137-140
研究综述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虚假信息的专利保护研究——基于CiteSpace分析潘仲光;141-144
现代汉语并列复句研究综述杨鸿丽;王倩;145-148
文化与教育
韩国世宗学堂教学资源及其对中华文化传播的启示韩书;王云霄;王皓燃;149-155
中医院图书馆中医药文化阅读推广实践与思考王一丹;156-159
专题馆口述历史的类型、价值与应用李泓;160-163
川渝地域民族民间舞蹈的当代传承路径吴菁;164-167
论国家文化认同——基于“中国故事”的分析与思考李泳;168-171
甘肃省民俗文化传承与传播研究——以陇东南宕昌藏族傩面舞为例张亮蕊;罗中华;172-175
音乐文化
论东北二人转艺术的悲剧美——以二人转正戏为例石力波;176-179
比较分析美声与其他唱法对女高音的影响刘畅;180-183
安庆黄梅戏的创作特点和发展研究黄婷;184-187
甘肃陇南民间小曲的地域特色与文化传承王苗苗;肖媛;张益琴;188-191
契诃夫国际戏剧节的SWOT分析及对中国戏剧节建设的启示景卓慧;192-195
文化互鉴视域下的藏羌彝走廊与丝绸之路——羌族民歌中的文化交融吴亚南;196-199
四川竹琴的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曾国茜;200-203
男中音声部的发声机制与艺术表现曹智武;204-207
歌剧创作中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及文化元素的应用卢洋;208-211
安徽黄梅戏的历史演变与艺术特色吴静;金玉玲;212-215
文化人类学
传统宗族文化研究范式转换与功能定位周景兰;216-219
语言与文化
贝叶经《“四塔”“五蕴”阐释》中的巴利语借词研究张竞阳;220-223
甘肃民间故事的叙事技巧与语言艺术特征杨琳;224-227
训诂学视角下的经典文献解读方法研究蕫惠颖;228-231
文史论苑
《西游记》中的“摇扇”民俗意象原型探析韦观保;232-238
山水的异化——古典园林尺度演变表征下的精神世界郑炜;239-243
红歌在太行革命根据地隐蔽战线中的作用与发展张安爽;牛源;刘建苏;244-247
宋代绘画中的蓄甲现象研究张佳璇;王健;248-251
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心理的多维探赜姜炳旭;252-255
稿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