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社会与公益》2025年06期
目录
基层党建
社会工作参与社区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路径研究张乃仁;付娅琪;1-3
新时代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胥斌;4-6
党建引领下的高校工会工作探究与思考孟震彦;7-9
共识·融入·协同·评价——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的实践研究郭海棠;韦彩霞;10-12
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基层特色党建品牌创建路径探析窦相鹏;13-15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创新路径研究黄子宸;余学亮;16-18
加强新时期基层医疗单位党建工作的几点认识赵艳;19-21
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品牌创建的实践路径研究——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基建处为例李硕;22-24
“艺心向党”党建工作品牌活动实践研究——以宁夏大学新华学院艺术与体育系为例赵亚亚;李耀东;李晓雪;25-27
新时代高校清廉基层党组织建设模式创新及实践路径探析郑吟;28-30
市属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分析徐伟;31-33
高校党建助力“百千万工程”的实践路径研究蔡锦贤;高影;34-36
地勘单位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精细化管理的分析金玲;37-39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杨佳绮;40-42
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三个维度祁雪婷;43-45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党员党性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童静;46-48
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张昱婷;49-51
国有企业党建与企业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研究刘宁;52-54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王丰;55-57
论地勘事业单位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王瑩;58-60
新形势下服务型事业单位党员教育培训方式的创新与实践刘芳;61-63
“对标联创”视域下高校教师党支部提质增效理论研究刘伟;张国平;王怀;信莹;64-66
案例分享
大学生沟通能力提升——以志愿者沟通能力提升成长性小组实务为例申雨欣;67-69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析——以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为例王宝凤;70-72
医院管理干部“三全”党建监管模式构建与实践——以上海市浦东医院为例姜蓓;许慧栋;73-75
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一中为例杨蕾;76-79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以新丰县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1+7”工程为例刘静;79-81
高职医学生职业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医学院为例颜佳;朱阳;82-85
老干部对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影响与发展策略——以微山县老干部红色传习导师团为例周子钰;85-88
汉语言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对策分析——以中国计量大学为例刘宁;89-91
翻转课堂教学对专业实务技能提升效果的实证研究——以矫治社会工作课程为例诸葛语丹;张宇博;92-95
案例教学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实践探索——以“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例何丹;95-97
基于社会治理视域中信访评理进宗祠路径探索——以长汀为例兰跃银;98-100
新形势下基层医疗机构发挥民主党派成员作用初探——以上海市S医院实践为例张蒙蒙;101-103
学校社会工作参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实践进路——基于“广域临床模式”王永震;104-106
“三全育人”背景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广州城市理工学院为例王超;张航;107-109
让国防教育为新时代红医赋能——贵州医科大学《军事理论》“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探索杨明;贾伟慧;110-112
高校二级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许昌学院法学院为例杨晓丽;113-115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策略研究——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为例闫少梅;刘旺;116-119
焦点解决技术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案例分析卢文芳;黄笑雨;119-121
教学做巧合一,法治观念入童心——小学道德与法治第三学段学生法治观念的培养樊淡如;122-124
元认知视阈下中职学生社会能力进阶培养的思考与实践——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为例陈彩玲;季卫霞;125-127
红色革命遗址保护与利用——以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遗址研究为例刘振;128-130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背景下社工机构和社区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合肥市W项目为例瞿雅茹;131-133
“大思政课”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实践育人模式构建探索——以“青萌公益”为例奚少敏;郑文凤;134-136
基层政府购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协同机制研究——基于三方互动视角史倩霞;137-140
自我决定理论视角下的新生适应性问题实践——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陈曦阳;140-143
百家争鸣
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网络安全和舆情应对处置能力提升研究牛成钊;144-146
低生育率背景下普惠性托育机构发展的困境与出路研究鲁熙茜;杨琴;147-149
以信促治:成都市乡村集中居住区信义治理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启示张玉蕾;150-153
中华文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契合及文化省思建构成冬梅;黄厚菊;153-155
佛山市新业态下灵活就业者参保决策机制与社会支持体系研究张永权;张艳;156-158
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时代意义与路径研究赵行;159-161
基于PPRR理论的国企信访干部工作能力提升研究杨檀;杨宇;王艺璇;162-165
唐山精神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三重逻辑杜小洁;165-167
黔西南州农业合作组织研究(1937—1945)李冠成;168-170
“两个结合”的实践路径研究马应福;王冠东;徐盼盼;171-175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价值意蕴高迎旭;175-177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郭洪亮;178-180
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研究危佳琳;181-184
《共产党宣言》中的自我革命思想探析冯起阳;184-186
区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弘扬传承实践研究郁雪颖;187-189
社会角色理论视域下的安宁疗护志愿者研究黄济钰;190-193
新时代青年树立正确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思考苏放;193-196
新时代以“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本路径王一;196-198
潜在的具身性:共享充电宝与青年自主行为的互构研究许兴宇;张宇卓;199-201
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王浩;202-204
我国社会救助体系立法现状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祝鹏博;205-207
整合全人视角:社会工作在网络哀伤辅导中的创新路径姜丽蕊;208-210
新时代加强国有企业基层监督体系的策略研究刘瑞卿;211-213
数字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路径探索马润萱;214-216
著作权集体管理若干问题比较研究及启示王颢瑾;217-219
基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时代医院思想文化和宣传工作研究张文玥;王蕊;220-222
宅基地改革视角下农民住房保障制度完善探析张占锋;李志权;223-225
青年“搭子型”社交的成因、特征与启示刘馨彤;祝大勇;226-228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徐霞;229-231
思政论坛
“大思政”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及价值研究靖中华;232-235
社交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公益活动中的引导策略分析戴宇潇;闫翔;235-23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袁大方;238-240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三维探讨张建写;241-243
高中思政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现状与对策探赜张金焕;244-246
红色家风文化融入汕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研究刘延安;247-249
智慧教育模式下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优化研究李琳;250-252
红医精神融入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路径研究徐梦琪;253-255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究张斯然;256-258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化路径——基于6所高职院校的调查廖芳;259-262
“好心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黎艳;262-264
高校思政教育与公益活动协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郭俊孜;诸乔仙;桂明;265-268
全媒体传播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革新挑战与实践汪竣;268-270
思政教育融入毕业典礼的效能及提升路径聂轮轮;冉悦;271-273
地方红色文化融入高职“大思政课”建设的路径探析——以台州市为例杨滨;274-277
“工人大思政课”视域下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养与践行陶林岭;277-280
泰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季嘉炜;281-283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三三”模式研究宁瑶梦;284-286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张松敏;杨丽秀;陈立海;287-289
高职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的路径与策略齐红阳;290-292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仝静;李宪国;赵雅;293-29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思政的融合与思考杨敏;仲代娣;296-298
行业交流
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策略宋妍青;299-302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高职院校智慧康养人才需求调研及培养对策研究王娟;郭晓薇;王栋乐;302-304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非遗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卢念念;江浩;305-307
河南高职院校商科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路径研究刘超;308-311
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中的应用曹军霞;郭巧梅;杨徽;311-313
新时代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研究邵广;张健;314-317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数学微积分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体系构建梁诗雨;317-319
公安院校大学生压力与情绪调适的OH卡干预效果评估研究王怡骄;叶枝;胡叶欣;王紫薇;320-323
新时期宁夏地区高职院校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现状与策略分析黄梦迪;323-325
培育大学生生育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李萌;李卫朝;326-328
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学生“佛系”心理成因与矫正策略王亚欣;梁宇瑄;329-331
基于职业素养培育的高职劳动教育实践创新路径廖艳玲;332-334
健康中国视域下新时代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路径培育研究林红燕;林红丽;335-337
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坚持党的领导意识路径探析马晓娟;338-340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高职听障学生教学模式创新研究邢红梅;341-34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家庭”互动模式研究祝学昌;344-347
“四维联动”高职班级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探究朱重阳;347-349
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及应对策略周敏;胡凯;350-35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艺术疗愈介入高等教育的本土化研究朱艳秋;徐砺;353-355
心理咨询元素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燕蓓;王广亮;荣蓉;356-358
女大学生创业意向的培育与发展赵一璇;359-361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本科实践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姚会娟;柳卫东;贾小博;362-365
学习型社会背景下北京开放教育招生困境与办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瞿诗梦;365-368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及其在公共卫生健康领域和医学高等教育的创新实践戴唯;368-370
“双减”政策下中学教师职业倦怠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介入研究赵保华;蔡鑫;371-373
西安培华学院女性教育口述史与女性人生价值探索李蒙;374-376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鲁亮;377-37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医社协同机制的构建与实践张敏;380-382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研究徐依凡;朱秋盈;383-385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重点难点及体系构建研究王媛惠;屈增;386-388
大学生自主创业案例研究施博远;杜文涵;刘鹏;吴松;389-392
基于学习通与微课的BOPPPS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课程中的应用曹可;王永治;李梦;李明月;392-394
广西某高校毕业生“缓就业”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梁晓静;395-398
“双高”背景下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研究王德建;彭兵;398-400
基于学生需求分析的健康促进教育与教学方法优化研究李阳;401-403
“精准滴灌”理念在高职大学生法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罗平超;404-406
探究高职院校辅导员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赵璐;407-410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模式分析黎煦;410-412
四川与西藏大学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沈芯瑞;小扎桑;付佳慧;赵稷;徐佳敏;413-415
大数据视角下的高校精准资助模式研究肖韬;喻博文;416-418
以纳米纤维素包装材料设计创新型实验教学李磊;李忻遥;李生娟;419-422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基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实践探索赵淑娟;李凌云;叶琦;杨洪涛;赵朔;422-424
高校女大学生自拍相关行为与体像满意度的关系研究郑婷娜;李甜;张嫦娟;425-427
犯罪社会学视域下大学生帮助信息网络犯罪的成因与预防策略研究韩静;刘纪鑫;陈乐乐;428-430
浅析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工会工作转型张海波;431-433
高校大学生自主学习激励机制建设研究杨维;434-436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策略王飞飞;王妍;436-439
一老一小
“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模式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路径研究——以湘西州地区为例欧阳顺子;滕宣敬;胡淑清;张荣;439-442
基于公益互助模式的老年人情感关怀与孤独感缓解路径探析肖靖霖;443-445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探讨杨皓宇;446-448
终身学习视域下重庆市社区老年健康教育体系建构研究伍春玲;449-451
特殊教育领域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与干预策略研究李洪金;452-454
论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福利保障中的法律责任冉思蓓;455-458
“多方联动”背景下惠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张宾华;林承粮;458-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