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民族音乐》2024年06期
目录
学术研究
四川藏族地区民歌与方言关系探究——以康定、九龙民歌为例林祎颉;王肖雄;耿瑞;4-6
文化兼容与音响重构——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演奏探析阚鹏;7-10
音声具象:音乐影像志的书写创作任志宏;杨丽;李思婵;10-12
土家族竹枝词流变考王厚珍;李润超;13-16
戏曲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与效果——以《白毛女》选段《恨似高山仇似海》为例王菁菁;16-18
音乐剧民族化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扎西顿珠;19-23
钢琴表演中的塑形意义——德彪西《金鱼》的姿态解读徐夏南;24-27
口传文化视角下的民族音乐研究——以云南纳西族“白沙细乐”为例柴甜甜;李亚锟;28-31
红军时期桑植民歌歌词学研究舒达;肖艳纯;32-34
拉威尔《G大调钢琴协奏曲》的多元化解析安珂;35-37
梅兰芳表演艺术在中西方视角下的诠释与变迁历程周澄嫣;38-40
探索党史题材歌剧作品的艺术品格程雨妍;41-44
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视角下高校图书馆参与路径研究朱文琪;李德敬;杜乡;44-46
原生态唱法的融合与提升——以大理剑川《东山放羊调》为例和梅;47-49
意境融彻 相映成趣——论宋画与宋乐的技法融合周媛;陈柘文;王觉平;50-52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群文创作中的生动实践——以云南省文化馆为例曹野默;53-54
对文化认同视角下云南民族歌谣价值意蕴探析舒浩;55-58
对傣族章哈活态传承保护的思考依光凤;59-61
基于彝族梅葛保护与传承工作坊的思考谭春;62-65
民间音乐
纳西族叙事长诗“相会调”探析和上钧;66-68
基诺族大鼓舞传承保护策略探析李亚媛;69-71
保山兰城街道湾子社区洞经协会调查研究卢珊;72-74
文艺评论
一曲波澜壮阔的颂歌——音乐舞蹈史诗《西南联大》简评钱康宁;75-76
弦诵不绝 乐叙联大——评交响组曲《西南联大回响》冯薇薇;77-78
动人旋律馈桑 梓苍洱毓秀歌飞扬——大理大学“杨学进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中心”2024民族声乐人才培养汇报音乐会侧记王冬冬;79-80
《寻梦》之后话寻梦——写在《寻梦》王林作品音乐会之后王林;81-82
做云南民族声韵的孤勇者——记昆明果果音乐陈鹏;83-85
音乐教育
当代中国打击乐创作与教学实践的探索——以组合打击乐《云之南》为例罗天琪;86-90
PBL教学法在中国音乐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朱静;90-93
“创排演”结合的民族室内乐教学模式研究林怡;94-97
集合特性在卡列为·阿霍音高材料中的体现——以《长笛协奏曲》第二乐章为例张瀚升;98-100
“新艺科”视域下高校跨界美育的困境与探索——以音乐学本科课程“跨界艺术”为例过安琪;陈章茵;101-103
湖北民歌小调视唱练耳教学实践——以鄂东北地区小调类民歌为例张望;104-105
民族特色乐器在学校民乐团中的艺术实践与传承路径研究——以云南安宁中学民族乐团为例余盛;李艳;106-108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初探——以保山高中音乐教学为例肖林晓;108-111
民族之歌
美好金山木丽珍 ;刘永宾;112
家在陈策楼张火生 ;邵四喜 ;曾少明;113
幸福安徽人陈世慧 ;魏艺;114
大理金花郑杨央 ;杨斌;115
爱在独龙江段爱周 ;何彦 ;彭俊淞;116
丽江正年轻杜文祥 ;高鹰;117
青春的身影祁越 ;何海静;117
喜团圆胡加学 ;何彦 ;彭俊淞;118
阿爸拉杨建勋 ;尼江楚仁波切 ;熊嘉德;118
永远的香巴拉王林;119
思亲曲赵良田 ;刘梦楠;119
你是灿烂的阳光任英荣 ;陈文馥;120
泸沽湖夏毅新 ;赵晓瑜;121
踩妹脚邓永旺 ;刘乐权;121
拉萨的太阳李官明 ;黄程龙;122-123
七彩词花
祖国(外二首)梁和平;124
放不下(外二首)邓成彬;124-125
写在边疆(外三首)何马玉涓;125-126
云上丽江(外二首)杜文祥;126
洱海月李孟隅;126
楚雄火把节郑杨央;126-127
又是一年枫叶红(外二首)李潇倩 ;李安敏;127
木底箐,我永远的家乡普米胖哥;127-128
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写在四川绵阳柳永建;128
雪花史兰田;128
只有大理·苍山月(外一首)苏瑞;128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沙细乐”传承人和凛毅殷智勇;2
云南优秀青年歌手左泽左泽;129
晨曦施春宏;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