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青年文学家》2025年03期
目录
封二
《胶囊世界》董柏辰;2
《惊蛰》刘衡;2
《望岳》刘思琪;2
《科技济南》江伟;2
《鲁班印象》史绪鑫;2
《方寸之间》赵丽霏;2
诗歌苑
一株小草路文杰;4
杏花(外一首)胡礼杰;10
画你在心刘素娟;10
爱 住在云朵(外一首)果儿;11
去见那一颗星娜仁花;11
小说林
月亮与雪余俐黎;15
散文馆
没落的乡村电影赵显强;17
善用评价,塑造自我陈铭辉;19
学校——美好的家园谢精华;20
老篾匠的坚守易彤;22
在不确定中,确定自我曾虹睿;23
谈“适可而止”杨雯萱;24
眼见未必为实莫小鹏;25
生活细微处的量感之美段建军;26
删繁就简,让传统习俗靠近现代生活王品越;27
行以致远马昕悦;28
论“独”之韵王嘉僖;29
经典名著,历久弥新王睿涵;30
说边界李玥涵;33
纸剪乾坤周思诚;35
全面深入地历久弥新温思聪;37
援疆心路,育梦边疆的时光笔记周磊;39
闲话广州胡维;40
面朝大海,遇见自己(外一篇)朱辉均;44-45
多想一步,“管人”更“育人”周火群;50
入得宝山携玉归——小学古典名著教学探索侯春霞;51-52
教育之“小满”李蓉;52-53
拾忆胡慧;57
夜幕下的锚地(外一篇)戴方毅;58-59
语文教师从《叶嘉莹说诗词之美》中受到的启发黄东伟;60-61
伤逝施璐;62-64
文学评论
新文化视角下岭南地方戏剧发展的守正创新陈荣廷;65-67
历代咏周瑜诗词的文化内涵解读李添添;68-70
数字化背景下古典文学的传播陈嘉欣;葛育苗;71-73
浅析高适边塞诗的情感表达——以高适的三次出塞为例董琪;74-76
论元代诗人吴当的隐逸心态及其隐逸诗高菊;77-79
从《作庭记》看日本庭园的审美意识——以侘寂美学为中心李明姝;80-82
黄庭坚吉州送别诗作试析李芳沅;83-85
李齐贤对李白的接受研究赖子恒;86-88
巴金《家》中的青年爱情悲剧黄小庆;89-91
电影艺术的色彩表现葛梓瑶;92-94
浅析青山七惠作品《灯之湖畔》中的亲情观葛皓月;王爱军;95-97
甘肃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李兴意;98-100
由“言志”到“教化”——从诗的表达到社会化的性情塑造唐诗婕;101-103
山西民歌素材编创小提琴作品有感田静;104-106
小说《麦琪的礼物》文体学分析刘克俭;107-109
韩愈碑志文语言的“奇崛”研究彭晓丫;110-112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悲剧形象研究孙淑瑶;113-115
禅宗“空”“相”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研究李奕璇;116-118
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文字规范化与中华经典诵读的现实价值探究王进;119-121
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辩证:对《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悲剧研究刘雨佳;122-124
简·奥斯丁与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刘若琳;125-127
《芒果街上的小屋》中埃斯佩朗莎的女性意识觉醒苏沙凝;128-130
《野性的呼唤》中“游牧主体”的身份构建刘美;131-133
蒋湘南论古文王锐;134-136
晚唐五代诗学旨趣转变与曹唐诗歌接受的分化张卫;137-139
新文化生态下晋绣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探索王润烨;杨娜;薛颖;胡晓;张倩;140-142
尊朱与立范:权近《诗浅见录》研究王乙婷;143-145
离散视域下《无声告白》的空间叙事研究王泽;146-148
《白》:韩江对历史与记忆的诗意探索王子佳;149-151
苏轼散文中的“闲适”与“超然”心态叶佳琳;152-154
《边城》与生态美学思想的关系探析苑丽欣;陈瑜;155-157
相对概念“美善”与“丑恶”:《道德经》阐释夏奕栋;158-160
博尔赫斯小说的互文性新探——以《小径分岔的花园》为例胥亚慧;161-163
基于《红楼梦》和《唐顿庄园》研究中西方称谓语差异赵一凡;刘伟;164-166
韩少功《女女女》中女性形象阐释张瑜珂;167-169
浅析山西孝义皮影戏张钰涵;170-172
明代桃源诗的四种转向张珍妮;173-175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分析赵丽华;176-178
浅析汉字与汉文化张琢涵;179-181
《说文解字》力部字语义场辨析及文化内蕴邓雅妮;182-185
当代新创作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研究钱泽川;185-188
“多元纷呈,情兼雅怨”——论曹植诗歌中的舟船意象陶炜青;189-192
封三
《皮影人生》王舒蒙;193
《塑料之殇》单丽文;193
《保护海洋》张晓蕾;193
《灰度空间》颜丙梁;193
《无边界》谢卓静;193
《茗趣》李泽卿;193
阖家团圆 辞旧迎新 除夕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