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解读作家写作的心灵密码 ——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析

解读作家写作的心灵密码 ——莫言作品中的母亲形象探析
狄翠 刘庆华 
摘 要:莫言在他的文学世界中,塑造了大量承纳着大自然的哺育与滋养,并与大自
然声气相通、共生同长的女性形象。她们基本上出生于高密东北乡,有着蓬勃饱满的
生命力,她们自然而生,顺势而为,就像高密东北乡土地上的各种植物肆意疯长。这
些女性形象中,最能打动读者内心的,是莫言用夸张磅礴的笔法构写出的母亲形象。
“‘母亲’是莫言生命意识与文学文本中挥之不去的独特存在。”[1]在苦难中成长的
莫言,怀着对母亲天然的眷恋,“人世间的称谓没有比‘母亲’更神圣的了,人世间
的感情没有比母爱更无私的了,人世间的文学作品没有比为母亲歌唱更动人的
了。”[2]怀着对母爱天然的渴望,书写出一个个鲜活的母亲形象,这些形象充满着莫
言对女性生命本真的探索和追求。



余华小说《现实一种》的现实书写
韩丽莎 
摘 要:余华的中篇小说《现实一种》于1988年发表,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
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山峰、山岗两兄弟因为孩子间的意外,自相残杀的故事,小
说中充斥着暴力和血腥,是余华前期暴力美学的代表作品。先锋文学虽是对传统文学
的反叛,表现出异化现实的特点,但这种反叛不是一味地背离现实,而是有着深刻的
现实基础。余华在《现实一种》的自序中写道:“我的经验是写作可以不断地去唤醒
记忆,我相信这样的记忆不仅仅属于我个人,这可能是一个时代的形象,或者说是一
个世界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烙印,那是无法愈合的疤痕。”[1]1可以说,余华的作品
与其成长经历密切相关,更是时代的象征,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



白先勇小说《台北人》中的音乐抒写研究
刘慧丽
摘 要:音乐描绘生活,一词一曲都是人生写照。在短篇小说集《台北人》中,多篇
小说都含有音乐元素。本文从跨学科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小说音乐文本,将音乐视角
与细读法结合,试图为解读《台北人》提供另一种思路。



电影《你好,李焕英》影像风格分析
马梦冉  
摘 要:电影《你好,李焕英》是贾玲作为导演的处女作,改编自同名小品。2016年
小品在舞台演出时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灵,贾玲这部作品是为了怀念因意外离世的母
亲,她把自己的遗憾和思念熔铸在作品中。电影保留了小品中的基本人物、情节、背
景,但不同的是融入了贾玲更多的真心和爱,这部自传式的作品通过构建母女相聚的
幻象,增加叙事长度,更具厚重感,最终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其完美逆袭的背后,离
不开新颖的电影影像风格及与时俱进的宣发策略。



对余华《文城》中男性人物形象的分析
申广伟 
摘 要:《文城》是由余华创作的,以清末民初为时代背景的文学小说。与《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他的经典代表作品相比较,《文城》虽然一贯地继承了余华对
“苦难”的叙事和描述,但同时也融入了男女爱情元素,更加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生命
运的颠沛起伏、爱恨悲欢。并且在《文城》这部作品当中,余华还在其惯有的民间叙
事风格上,掺入了些许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段,这很好地打破了现实对创作的束缚
,让余华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身思想情感。正是因为如此,余华得以赋予《文城》
中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深刻的描述与塑造。尤其是《文城》中林祥福、陈永良、顾益
民等男性人物形象,个个性格特征鲜明,他们悲凉却又阳刚、温情却又有力、浪漫却
又坚毅,可以说是普通男性在文学小说作品中的代表。正是因为这些人物形象的存在
,使《文城》读来意味深长,值得人们细细地品味。本文首先对《文城》进行简单的
介绍,然后重点就《文城》中的几个主要男性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希望能借此加深对
《文城》这部作品的解读。



压迫、监视与生存——空间叙事视域下的卡夫卡《变形记》
王礼琴 
摘 要:卡夫卡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发表于1915年。《变形记》以
“门”为线索,叙述了格里高尔异变为甲虫的经历。主人公格里高尔是一名旅行推销
员,故事从“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
只巨大的甲虫”[1]37开始,当时他还以为这是早起的后遗症。直到房门被打开的那一
刻,秘书主任被吓得后退,母亲被吓晕,格里高尔异变的事实得到了印证。一直到傍
晚,家人再没有打开格里高尔的房门。



《创业史》中女性生存问题探析
韦凯悦 
摘 要:柳青的《创业史》作为十七年文学的经典之作,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
发展进程。小说围绕着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除了塑造出郭振山、梁三老汉、姚士杰
等典型人物之外,还生动呈现出徐改霞、赵素芳、刘淑良等女性在面临社会主义改造
时的情感转变和人生抉择。本文将以《创业史》为例,探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女性
所面临的新的生存困境和问题。



浅析“三言”中的儒商形象
谢萍萍   
摘 要:冯梦龙的“三言”塑造了众多儒商形象,这些儒商身上具有崇高品格与道德
之美,他们是仁义的化身,在经商过程中常常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善意与信任。同时
这些儒商的商业活动也为我们重现了一幅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卷。当科考失意、穷
困潦倒之时,经商就成了一种生存的手段,也造就了儒商这种儒与商相结合的特殊人
群。冯梦龙的思想和生活的经验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创作方向,所以他笔
下的儒商形象寄托了美好期望,充满了道德化的意味。



鲁迅小说《在酒楼上》的景物描写及其抒情功能
应佳芮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从《诗经》开始的比兴,到唐诗与宋词中的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都体现了传统文学对景物的重视和中国传统的审美倾向。“先言他物以引起
所咏之词”也好,寓情于景的委婉表达也罢,最终目的都是抒发主体情感,因此我们
不难从景物描写的传统观察到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抒情倾向。鲁迅将西方技法与中国文
学传统相融合,创造了独特的抒情性小说。《在酒楼上》深刻展现了景物描写的抒情
功能及其对整个现代小说的创新性意义。西方理论固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
但是中国的古典文学传统同样影响了现代小说的叙事方式。《在酒楼上》运用大量的
景物描写去营造氛围、突出人物的情感,重抒情而轻叙事,对中国小说发展具有革命
性意义。



郑振铎《猫》的修辞艺术
文玥林 
摘 要:《猫》是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收录于作品集《家庭的故事》。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中国的家庭,是一个神妙莫测的所在。凭我良心的评判,我实
在说不出它是好,还是坏,更难以指出它的坏处何在,或好处何在。”[1]这说明,《
猫》作为《家庭的故事》选集的第一篇,所述的故事并非作者的亲身经历,写作的目
的在于借助所述的故事情节,阐释自己对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意义的观点与态度,从
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待社会,审视人性。




雨露风》2024年 第04期

发布日期: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