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封面艺术家推介
严支胜1
艺术观察
笔墨 光影 时代──20世纪中叶中央美术学院水墨人物画教学对光影形式的思考和反应靳骐沣;2-4
20世纪40-60年代中国的现代意识想象共同体──以廖未林的书籍装帧设计为例夏瑜;谭宇航;5-8
城市中的展览与展览中的城市:上海当代艺术展览的两种模型宋玮;9-11
近五年保罗·塞尚《圣维克多山》系列作品国内研究综述许颖;12-14
克莱夫·贝尔形式主义艺术批评的自律性逻辑——以《艺术》为中心刘婧羽;15-17
新媒体艺术与地方创生融合研究林欣;王佳;刘钧朋;18-20
明中期唐寅书画交易活动探究张钧;21-23
书画艺术的治愈功能探析──以徐渭为例缪虹;24-26
临沂市红色雕塑艺术的发展历史及文化内涵陈艳艳;袁迪;唐莹;27-29
电子游戏艺术的多重要素与审美体验研究汤晓菡;30-32
艺术设计创新与现代哲学视野刘鉴锋;33-35
生成与蜕变:学院体系下的武汉水彩画艺术群体研究黄晶晶;36-38
艺术史论
复兴中国书学,普及书法教育──《书学》杂志对民国时期书法学术环境的影响刘舒扬;39-41
明代嘉万年间仙道绘画视觉面貌研究谭俊杰;42-44
“天人合一”思想在明代衮冕制度中的体现房霖原;45-47
章怀太子墓仕女题材壁画线描风格成因分析李佳颖;48-50
文徵明的桃源情结探析吕雅婷;51-53
论晋南古代石刻中的“三教合一”思想牛萌萌;54-56
山水写生过程中主观意象的重要性朱江龙;57-59
重生与颂歌──探究乔托在西方艺术史上的地位王阿晓;60-62
孤独前行的画家──爱德华·霍普王宇晨;63-65
创作研究
反叛性与女性意识:论珍妮·萨维尔的当代圣母子嬗变邓书宁;66-69
视觉的诗篇:陆俨少《杜甫诗意图百开册》研究孙贇路;70-72
基于女性体验的爱丽丝·尼尔亲情题材作品的特点黄馨禾;73-75
多元融合 透古通今──论王和举漆画的民族特色与艺术精神路科会;76-78
多雷《神曲》插图的插画语言表现研究王海燕;李冰;黄诗沁;79-81
笔墨当随时代──以米氏父子为例张楠;张传友;82-84
从图像学角度解读博斯的《干草车》蒋雪怡;85-87
营造与写意:焦秉贞人物绘画中的中西融合性陈文萍;88-90
波普风格的艺术语言探索──以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为例韩美仪;91-93
油画创作中色彩与情感的表现力研究锁英;冯昌华;94-96
范宽《溪山行旅图》空间表达分析毕波;97-99
美育与教学
宣传画在高校学生主流价值观传播中的创新创作机制陈胜利;余劲松;100-103
基于中华美育精神培养的高校美育模式构建策略研究汤佳伟;路丕军;阮保俊;104-106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美术写生人文考察课程新范式──以江南甪直古镇为例刘寅;罗小涛;107-109
虚拟现实技术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工艺美术专业(室内艺术设计与制作方向)为例胡晓帆;110-112
探索素描基础教学对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贺江晖;113-115
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守“旧”与创“新”陆方;张思雨;116-119
视觉与设计
兰州青城古镇建筑遗产活态传承的数字化路径研究张志腾;李渝婵;120-122
宜居乡村建设背景下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以佛山松塘村为例杨锌妍;123-125
商业人物插画对品牌形象的符号意义杨子文;126-128
基于传统农业机具的装置设计研究──以连机水碓为例杨宇航;129-131
基于BIM的空间形式生成与表达研究郭凡;王佳晶;132-134
儿童绘本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探索高海英;135-137
工艺美术
羌族传统图案纹样探析唐宏;138-141
阳新布贴的审美特征及文化意蕴研究杨蕊;142-144
广西壮锦的美术特征探究余曦;145-147
民间艺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设计的影响施馨予;148-150
走向大众视野的陌生化现代柴烧陶艺杨林通;张自强;151-153
作品推介
《家乡风景》董晴晴;154
程建国作品程建国;155
《同乐图》安艳月;156
高可作品高可;157
龚科民作品龚科民;157
《江汉平原》严支胜;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