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黄河之声》2025年01期
目录
原创歌曲
律师之歌王平;马征;穆子乐;王芊仟;2
万事平顺张奕 ;李丽;高梓森;221
久安长治张奕 ;李丽;高梓森;222
吉祥陈开颖;刘思军;王农兵;刘国伟;223-224
在一起冯平 ;王艺涵;225
民族音乐学与传统音乐理论
广东音乐扬琴《连环扣》版本比较胡慧杰;4-8
锡剧小调创作手法探析——以《小小无锡景》《小生名叫赵自茂》为例陈润;9-13
梅州客家筝文化传承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陈如娟;14-17
苏北红色音乐研究郭威;李郭婵;18-21
山西八大套与五台山菩萨顶汉传器乐供养音声对比研究郝彦添;侯冠廷;22-25
韩国琵琶艺术研究综述黄鑫鑫;26-29
天人合一——析秦文琛古筝与室内乐队作品《合一》林汐;30-33
扬州城区民间丧礼音乐考察研究刘德伟;34-37
民歌演唱艺术魅力的审美表达——男高音马小明独唱音乐会音乐评析彭青;38-4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音乐教学的途径探究谭嘉琪;42-45
山地与平原:地形差异在汉族民歌旋律线条中的体现吴雯雯;46-49
湘中新化山歌歌词的艺术特色谢文丽;50-53
红色歌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研究——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例程珍珍;54-56
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影视表演专业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赵娜;贺羽茜;57-59
红色歌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实践探索胡娟;60-62
陇东道情曲牌溯源张金竹;63-67+72
宋代民间音乐的艺术风貌及文化价值探微段文玉;68-72
新时代晋剧“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研究栾波;73-75+118
作曲理论与作品分析
罕见的主、副部倒置的奏鸣曲式——肖邦《第二叙事曲》分析研究邢彦鸿;李如春;76-81
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号弦乐四重奏》第一乐章音乐及演奏分析范子滢;82-85
黎英海民歌改编艺术歌曲的和声技法研究龚苏俊;86-89
德国艺术歌曲对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创新性意义探究——以舒曼《献词》为例何志勇;90-93
合唱作品《怒吼吧,黄河》作品分析及指挥设计柯迪;94-97
浅析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李星瑶;98-101
浅析中国应用类电子音乐创作中的音乐语言林璐;102-105
莫扎特《降B大调巴松协奏曲》(K191)的曲式结构及演奏分析王婧卓;106-109
勃拉姆斯《第三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的音乐与演奏特征分析余振阳;110-113
浅析彼得拉克诗歌《予我平静》的不同诠释——以罗勒和维尔特的牧歌作品为例杜姜颖;114-118
音乐美学与评论
音乐听赏中审美自由的内涵与方式张晨晔;119-121+155
深度剖析、多维审视与当代回响:阿多诺音乐批判的价值生成魏志宇;孙昊彤;122-125
艺术实践与事业
探索粤东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办学特色陈珣;126-129
基于学习投入测量研究——以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为例冯媛;130-133
基于拉斯韦尔模式的SUNO AI AIGC音乐传播研究刘凡;134-137
音乐治疗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障碍调适中的应用研究刘嘉文;138-141
美育视角下高校音美结合的教学模式探析于玲;邢英泽;142-145
中职《音乐欣赏》课程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研究与实践黎虹伶;146-148
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的体系构建董超;149-151
高等院校音乐社团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探索——以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为例陈瑶;152-155
表演艺术研究
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融合与借鉴安隆福;156-159
幼儿舞蹈创编的基本原则及表演作品中的音乐应用分析陈静雅;160-163
戏曲音乐在钢琴演奏中的存在论意蕴与艺术化澄明——以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为例范宇庭;164-167
中提琴乐队片段《海顿主题变奏曲》的演奏弓法分析郭映池;168-171
克莱斯勒对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影响郭永莉;172-175
视听、光影、情感的治愈——电影中音乐与情节的艺术化胡楠;176-179
小号演奏技巧及其教学中的创新方法探究纪翔;180-183
歌剧《伤逝》中“子君”人物形象塑造与演唱技巧探究贾睿佳;孟宇菲;184-187
初窥竖笛“无声”吹奏法及其教育价值罗运忠;188-191
声乐教育中美声技巧与表演力的培养策略王明婧;192-195
波德莱尔象征派诗歌对迪帕克艺术歌曲演唱审美诉求王孝忠;196-199
当代音乐声乐领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杨成帅;200-203
浅析如何掌握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演唱中的韵味姚冉;204-207
论《哥德堡变奏曲》格伦·古尔德、朱晓玫、郎朗演奏风格之比较张诗雨;208-211
中学音乐教育中节奏感训练方法的探析张亚丽;212-215
美声与通俗的融合——以《在水一方》为例的演唱探索袁蕾;216-220
《黄河之声》约稿函1
《日照金山 鸿运当头》刘文科;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