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希望调节学生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

正文
学术不端行为被定义为一种不道德行为,学生在完成或提交学术评估以获得更高成绩时进行欺骗或欺诈,包括剽窃、共谋和合同作弊行为(Bosch & Ross,2012;Tee & Curtis,2018 ) ;Thibodeau 2011;Whitley Jr & Keith-Spiegel 2001)。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至少一次)的比例为 15% 至 76%(Bretag 等人,2019 年;Cuadrado 等人,2019 年)),强调这些行为在学生群体中经常发生。学术不端行为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后果,包括可能被终止入学、如果不被发现的话会对教育系统和工作场所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可能会妨碍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并领导有道德的职业生涯(Bretag 等人,2019;Graves,2008;Guerrero-Dib 等人,2020;Sims,1993)。因此,了解导致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因素非常重要,这有助于为机构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制定预防性干预措施。

希望论
希望被定义为对未来的积极看法以及实现目标的能力(Snyder,2002)。斯奈德等人。( 1991 ) 开发了一种目标导向的希望模型,该模型表明积极的动机状态允许个人确定他们概念化、发展和启动目标的能力 (Snyder et al., 1991 )。斯奈德的希望理论借鉴了代理和路径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机制(Crane,2014;Snyder,1995,2002 ; Snyder et al .,1991)。能动性描述了个人实现目标的动机以及实施想象路径的感知能力(Snyder et al., 1991 ; Snyder, 2002; 斯奈德等人,2003)。路径思维指出,个人可以设想实现目标的多条路线,并有助于在面对逆境时创建替代路线。希望被认为是促进大学生福祉和制度承诺的重要因素(Browning et al., 2018;Jahanara, 2017;Snyder et al., 1991 ))。在大学表现出更高水平希望的人成绩更好,幸福感更高,心理困扰也更少。人们发现,充满希望的人成绩更好,毕业的可能性更大,幸福感更高,心理困扰也更少。然而,希望渺茫的人终止教育的风险更大(Browning et al., 2018 ; Gallagher et al., 2020 ; Tinto, 1993 , 1997 ; Long et al. 2020 ; Pleeging et al., 2021 ; Van Ryzin, 2011)。

作为一种建构,希望尚未在学术不端行为文献中得到广泛调查。然而,最近的一些研究调查了希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巴拉尼等人,(nd)进行了一项小规模研究,以 295 名伊朗青少年(12-14 岁)为样本,以确定希望是否介导了正念与学术不诚实之间的关系。他们的结果表明,希望与学术不端行为呈负相关,并显着调节正念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们的研究使用横断面设计在有限的小样本青少年中进行了中介分析。因此,这些发现应该谨慎解释,但确实提供了初步证据,表明希望对于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要性。

人们发现,类似于希望的心理结构(例如自我效能和能力)会影响学术不端行为。例如,如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我效能感较低,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Finn & Frone, 2004;Kanat-Maymon et al., 2015)。自我效能是指个人对自己克服问题的能力的评估(Bandura,1977)。这表明,当学生认为自己没有成功所需的技能和资源时,他们更有可能找到替代策略来实现其学术目标(例如,作弊和不当行为;Finn 等人,2010 年;Murdock 等人,2001 年))。因此,缺乏能力(感知的或实际的)的学生更有可能产生学术不端行为意图或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归属感
感受到归属感被认为是一种普遍的情感需求,其特征是个人倾向于在社会环境中被他人接受、尊重、包容和支持(Baumeister & Leary,1995)。当个人在社区中感到受到尊重和重视时,就会产生归属感,通常是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和与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友谊来培养的(Allen 等人,2022)。这导致了一种不同于社会联系的群体归属感,因为关注的是群体内的质量和价值感,而不是他们融入社会环境的程度(Baumeister & Leary,1995;Costen 等,2015)。 , 2013; BMK 哈格蒂等人,1992;李和罗宾斯1998;廷波恩,1998)。

当大学生参与并隶属于大学社区(例如同龄人、学生朋友、讲师、导师)和机构时,他们会产生归属感(Gopalan & Brady,2020 )。归属感还与个人照顾他人和被他人照顾的能力有关(Hagerty 等,1992;Hagerty 等,1996)。归属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因为它可以通过促进亲社会学习行为(例如向同伴提供帮助或接受导师和讲师的学术支持)来减轻学习压力(Choenarom et al., 2005;Granieri et al., 2021 年;哈格蒂等人,1996 年)。与同龄人的日常互动,加上以表现为导向的环境,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情况,大学是学生形成对其群体的归属感的强大驱动力——如果没有实现,就会产生心理困扰(Baumeister & Leary,1995 年;Collins & Laursen,2004 年;Granieri 等人,2021 年)。

在高等教育背景下,当学生不认为自己是所在机构社区的重要成员时,他们就面临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Tinto,2017)。学生的归属感源于他们对机构其他成员的重视程度,这是通过他们与学生、教职员工和机构的互动来促进的。当这些互动培养归属感时,学生就更有可能遵守机构的价值观和政策。例如,Finn 和 Frone ( 2004)调查了学生的归属感(即学校认同)如何调节学业成绩和作弊行为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学生的学业成绩不佳且对学校的归属感较低,他们更有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事实上,归属感的调节作用足以将成绩差的学生的作弊行为减少到与成绩好的学生相似的水平。这表明,虽然成绩较差的学生更有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与成绩较高的学生相比),但当学生对所在机构有强烈的归属感时,这种影响几乎为零。

希望、归属感和学术不端行为
减少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一种方法是识别削弱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可能性的保护性因素。希望和归属感都已被证明可以减少学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参与。然而,当前研究感兴趣的是这两个保护因素如何相互作用以减少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

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调查希望和归属感对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例如,研究调查了希望和归属感对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大学学业成绩的作用(Kivlighan III et al., 2018;Wurster et al., 2021)。这些研究表明,学生的希望和归属感与其学业成绩(Kivlighan III et al., 2018)和学业自我效能感(Wurster et al., 2021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然而,虽然这些研究调查了希望和归属感对个人的影响,但他们没有考虑希望对学生归属感和学习成绩可能产生的调节作用。

据我们所知,还没有研究调查大学生之间的希望×归属感互动或学术不端行为。然而,有证据表明,在自杀研究中,希望×归属感与其他高危人群存在相互作用(例如,Hirsch 等人,2011;Hollingsworth 等人,2017;McLaren 等人,2022;Riley 和 McLaren,2019)。例如,Mclaren 等人(2022)调查了希望(包括能动性和途径)对老年人归属感受挫与自杀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他们的研究表明,希望×归属感之间存在显着的相互作用。当老年人的归属感较低时(通常与自杀风险增加相关),希望就成为预防自杀风险的保护因素。这些发现表明,当一个人的归属感较低时,拥有较高的希望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因为它会激励个人实现目标并应对挑战。目前的证据表明,学生的归属感和他们的希望程度会影响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然而,根据其他高危群体的证据,

基于希望理论和高危群体的最新证据,我们旨在调查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影响是否受到学生希望水平(包括能动性和途径)的调节。据假设,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但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将取决于学生的希望程度。例如,与高希望和高归属感的学生相比,低希望和低归属感的学生更有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人们还预计希望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产生负面预测。

方法
参加者
使用 WebPower 进行先验功效分析,以确定统计分析所需的最小样本量。结果显示,需要 180.59 名参与者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输入 6 个变量(功效 = 0.90,alpha = 0.05,f 2  = 0.15)。通过大学一年级参与池或班级公告招募了 234 名大学生样本,其中包括 133 名女性和 98 名男性(一名非二元性别和两名缺失),年龄在 18 至 64 岁之间(M年龄= 25.56,SD年龄= 8.18) ,并通过在线众包参与者招募平台(CloudResearch.com;Litman 等,2017)。从第一年参与池中招募的学生将获得学分,而来自 CloudResearch 的学生将获得时间补偿。总共有 134 名来自阳光海岸大学的学生(47.01%),通过云研究招募了 100 名参与者,通过滚雪球招募了 24 名参与者。参与者在 12 个国家/地区的 65 所高等教育机构学习,包括澳大利亚 ( n  = 184)、英国 ( n  = 17)、新西兰 ( n  = 4)、美国 ( n  = 4) 或其他国家 ( n  = 10),或未报告 ( n  = 15 )。样本的人口统计特征如表 1所示显示大多数被确定为异性恋的样本来自白人/欧洲种族,单身,并已完成高中或本科学位。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从事兼职/休闲工作,或者是学生和低收入者。

材料
学术不端行为量表
学术不端行为量表(Stone et al., 2010)用于衡量学术不端行为。全面衡量与计划行为理论相关的五个子量表(即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意图和行为)。如前所述,对能力和连通性的看法预计与学术不端行为有关,它与计划行为理论的态度和规范组成部分具有相似的特征(Asjen,1991)。因此,学术不端行为量表是当前研究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理想衡量标准。然而,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只关注学生围绕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行为。学术不端行为意图通过八个项目来衡量学生参与 AM 行为的意图,分数越高表明作弊意图越大。在本研究中,意图量表表现出极好的信度,麦当劳 ω = 0.95,95% CI [0.94,0.96]。行为分量表包括 10 个项目来衡量参与者从事不同 AM 行为的频率,该分量表得分越高,表明行为频率越高。在本研究中,行为量表表现出极好的信度,麦当劳的ω = 0.94,95% CI [0.92,0.95]。

根据之前的研究(例如,Anderman 等人,1998 年;Bagraim 等人,2014 年),预计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量表的反应不会呈正态分布。事实上,我们的数据违反了这些尺度的正态性假设,并显示出对数正态分布。这表明大多数参与者表示他们无意或没有从事学术不端行为(即得分为1)。因此,意图和行为分量表被转化为二分变量,以表明学生是否打算或不打算从事学术不端行为(AM 意图)以及是否曾经从事过学术不端行为(AM 行为)。

学校会员心理意识量表
学校会员心理意识量表(PSSMGoodenow,1993)是用于衡量学生群体归属感的广泛使用且主要有效且可靠的量表。随后检查 PSSM 因素结构的验证研究一致证实了名为学校归属感的单因素模型。完整量表包括18个项目。一个示例项目询问:我感觉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参与者以五点李克特量表记录反应(Goodenow,1993;You et al.,2016)。可能的回答范围从完全不正确 (1) 到完全正确 (5)。该量表表现出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可靠性(You et al., 2011)。所有项目相加得到归属感总分,范围从 18 到 90,分数越高表明归属感越高(Goodenow,1993)。在本研究中,该量表表现出可接受的可靠性,麦当劳 ω = 0.88,95% CI [0.86,0.90]。

成人希望量表
成人希望量表是广泛使用的衡量学生性格希望水平的方法(Snyder 等,1991)。成人希望量表是一个八点李克特量表,反应范围从 1 到 8,其中 1 肯定是错误的,8 肯定是正确的(Snyder 等人,1991)。该量表由 12 个项目组成,其中两个分量表密切相关:代理和途径(r  = .68 − .77;Hedayati & Khazaei,2014;Snyder 等,1991)。代理涵盖目标导向的行为和决心,而途径涵盖规划目标的实现,结合量表衡量个人积极思考未来、规划目标并考虑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的能力(Snyder et al., 1991 , 2002)。可以对子量表进行总计以获得代理和途径的分数,或者将其组合以获得希望的总分(Snyder 等人,1991)。该量表被选择用于当前的研究,符合 Snyder 等人 ( 1989 ) 的立场,即自我效能——如班杜拉 (Bandura) ( 1977 ) 所描述的——是任务依赖性的并且针对个人。相比之下,希望衡量个人根据自我效能感得出的一般结果预期,同时包括个人对超出其控制范围的力量的看法。分数越高表示希望越大,分数范围为 8 至 64(Snyder 等,1991)。在本研究中,成人希望量表显示出可接受的可靠性,麦当劳 ω = 0.76,95% CI [0.72,0.81]。

程序
这项研究得到了阳光海岸大学人类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S211570)。数据收集直到获得批准后才开始。在开始在线调查之前,向参与者提供了一份信息表,概述了研究的目的和目的以及数据的使用方式和地点。一旦参与者阅读完信息表,就需要参与者延长同意才能继续开始调查。未同意的参与者无法访问调查。参与者以随机顺序完成调查量表,但是所有参与者在调查结束时都完成了人口统计问题。参与者可以通过离开调查网页随时退出调查 - 不完整的调查不包含在分析中(即,不完整的调查)。

统计分析
计算所有连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数据,并计算名义变量和序数变量的频率。计算所有变量之间的皮尔逊相关性。如果变量是二元的,则计算点双列相关系数以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相关性研究 荟萃分析的 结果( Gignac &索达里,2016)。进行交叉表分析以确定二分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变量之间的关联。

SPSS 中的流程(版本 4)(Hayes,2022)被用来测试六种逻辑调节回归模型,以确定希望(总分、代理或途径)是否调节了学生在大学的归属感与其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在所有六个模型中,年龄、性别、收入和教育作为协变量输入,学生归属感作为预测变量输入。每个模型中仅输入一个希望变量(即总分、代理机构或途径)作为调节变量。此外,相关的交互项(即归属感和希望、代理或路径之间)被输入到每个模型中。指标变量要么是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三个模型),要么是学术不端行为行为(三个模型)。总共5个,使用 000 个 bootstrap 样本来确定偏差校正的 bootstrap 置信区间。当进行逻辑回归模型时,使用不包括交互项“1”的引导 95% CI 来推断显着性。对于显着的相互作用,使用简单的斜率(即-1SD、M和+1SD)来确定希望和归属感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以预测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的可能性。

结果
缺失值和异常值
如果参与者的缺失值超过 10%,则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并被视为提交不完整。例如,如果参与者没有完成整个量表,他们将被视为不完整的提交。总共有 5 名参与者没有完成调查。由于任何变量的缺失数据不超过 1%,并且这些数据仅限于人口统计变量(即没有测量变量有缺失数据),因此数据被视为完全随机缺失。两名参与者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因为他们在年龄上属于极端异常值。一名被确定为非二元性别的参与者被排除在包括性别在内的分析之外。以下分析总共包括 230 名参与者。

初步分析
描述性统计和点双列相关系数如表 2所示。这些相关性表明,具有较高学术不端行为意图的学生与较低水平的希望和归属感相关。较高水平的学术不端行为也与较低水平的归属感和希望有关。

交叉表分析
为了测试意图和行为的二元变量之间的关联,进行了交叉表分析。有意实施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与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之间存在显着关联,τ (Goodman 和 Kruskal)  = 0.49,p  < .001。从表 3可以看出,有学术不端行为意图的学生中,89.20%的学生也有过学术不端行为。总体而言,64.5%(n  = 151)的学生表示他们无意做出学术不端行为,35.5%(n  = 83)的学生确实有意图。此外,72.2%(n = 169) 的学生表示他们没有从事任何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27.8% ( n  = 65) 的学生曾从事过学术不端行为。这些数据表明,样本中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行为。

审核模型
我们使用了六个模型来测试希望(及其组成部分)在学生对其机构的归属感与他们的(1)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2)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s。

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
表4列出了调节模型的结果,该模型测试了希望是否调节了归属感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 。

模型一:归属感×希望
模型 1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中 21.59% 的显着方差,-2LL (7) = 243.71,p  < .001,Cox Snell  = 0.22。该模型显示,学生的希望水平每增加一个 SD,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就会显着降低 5%。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此外,调节模型得到了显着的归属感 x 希望交互作用的支持,χ 2 (1) = 5.83,p  = .016。交互作用如图1 所示。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意图的影响仅在高希望水平下才显着,Exp B = 0.50,p = .008,95% CI [0.52,1.11];但并不低,Exp B = 0.68,p = .618,95% CI [0.68, 1.92] 或平均值,Exp B = 0.76,p = .151,95% CI [0.52, 1.11] 希望水平。

模型2:归属感×代理性
模型 2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中 21.08% 的显着方差,-2LL (7) = 245.18,p  < .001,Cox Snell  = 0.21。该模型显示,学生的能动性水平每提高一个 SD,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就会显着降低 9%。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显着的归属感 x 代理交互作用支持调节模型,χ 2 (1) = 3.85,p  = .049。交互效果如图2所示 。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意图的影响仅在高水平的代理下才显着,Exp B = 0.55,p = .020,95% CI [0.33,0.91];但不低,Exp B = 1.04,p = .887,95% CI [0.63, 1.70] 或平均值,Exp B = 0.75,p = .141,95% CI [0.52, 1.11] 代理水平。

模型3:归属感×路径
模型 3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中 21.22% 的显着方差,-2LL (7) = 244.79,p  < .001,Cox Snell  = 0.21。该模型显示,学生的 Pathways 水平每提高一个 SD,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就会显着降低 8%。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显着的归属感 x 路径交互作用支持调节模型,χ 2 (1) = 5.82,p  = .016。交互效果如图3所示 。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意图的影响仅在高水平的 Pathways 下才显着,Exp B = 0.48,p = .004,95% CI [0.29,0.80];但不低,Exp B = 1.09,p  = .733,95% CI [0.66, 1.82] 或平均值,Exp B = 0.73,p = .086,95% CI [0.50, 1.05] 路径水平。

学术不端行为
表5列出了测试希望是否调节归属感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模型的结果。

模型4:归属感×希望
模型 4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中 20.53% 的显着方差,-2LL (7) = 219.14,p  < .001,Cox Snell  = 0.21。该模型显示,学生的希望水平每增加一个 SD,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显着降低 8%。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此外,调节模型得到了显着的归属感 x 希望交互作用的支持,χ 2 (1) = 14.15,p  < .001。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在低 Exp B = 2.16, p时显着 = .017,95% CI [1.15, 4.06],并且充满希望,Exp B = 0.25,p  = .016,95% CI [0.25, 0.87];但不是平均希望水平,Exp B = 1.00,p  = .985,95% CI [0.67, 1.51]。交互作用如图 4所示。

模型5:归属感×代理性
模型 5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中 19.60% 的显着方差,-2LL (7) = 221.84,p  < .001,Cox Snell  = 0.20。该模型显示,学生的能动性水平每提高一个 SD,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显着降低 13%。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此外,调节模型得到了显着的归属感 x 代理交互作用的支持,χ 2 (1) = 12.52,p  < .001。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在低 Exp B = 1.87, p时显着 = .038,95% CI [1.04, 3.39],以及高水平的代理,Exp B = 0.48,p  = .019,95% CI [0.26, 0.88];但不是在机构平均水平,Exp B = 0.94,p  = .783,95% CI [0.63,1.42]。交互作用如图1、图 5所示。

模型6:归属感×路径
模型 6 解释了学术不端行为中 18.81% 的显着方差,-2LL (7) = 224.08,p  < .001,Cox Snell  = 0.19。该模型显示,学生的 Pathways 水平每提高一个 SD,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就会显着降低 13%。然而,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此外,调节模型得到了显着的归属感 x 代理互动的支持,χ 2 (1) = 9.75 p = .002。对调节变量的条件效应的检验表明,归属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仅在高水平的 Pathways 下才显着,Exp B = 0.53 p = .029,95% CI [0.30,0.94];但不低,Exp B = 1.74,p  = .055,95% CI [0.99, 3.07] 或平均值,Exp B = 0.96,p  = .846,95% CI [0.65, 1.42],代理水平。交互作用如图6所示。

讨论
本研究旨在检验希望在大学生归属感与其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支持这样的假设: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和希望程度与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呈负相关。然而,与高危人群最近的研究一致(例如,McLaren 等人,2022)我们观察到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及其学术不端行为存在显着的希望×归属感、代理×归属感和途径×归属感交互作用。这些发现表明,当学生的希望较低时,归属感只会增加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然而,无论学生的归属感如何,高度的希望都起到了保护因素的作用。

希望
根据希望理论(Snyder et al., 1991),孤立的希望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有意义的发现。与最近调查希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一致(即 Barani 等人,nd)我们发现希望及其组成部分(代理和路径)预测了所有六个模型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总而言之,这些发现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大学生的希望感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的重要、显着且一致的预测因素。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希望是大学生活多个方面的一个有意义的因素。例如,之前的研究表明,表现出更高水平希望的大学生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高的幸福感和更低的心理困扰(Long 等人,2020 年;Pleeging 等人,2021 年;Van Ryzin,2011 年))。我们通过确定希望也减少了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和行为,为这些发现做出了贡献。特别是,我们的结果表明,当大学生能够采用有效的替代方案来满足他们的学术要求(即路径思维)时,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就会降低。同样,当学生有动力实现其学术目标(即代理)时,他们也不太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大学归属感
我们的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以前的文献(即Finn & Frone,2004),即学生对其机构的归属感是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意图或以前学术不端行为的独立预测因素。事实上,在所有六个模型中,对其机构的归属感并不能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或行为。人们认为,当学生认为自己是大学中有价值的成员时,他们更有可能遵守学校的价值观和政策(Tinto ,1993、1997、2012))。因此,目前显示没有关系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因为唯一一项调查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Finn & Frone,2004)发现,虽然学业成绩对学术作弊有负面影响,但学生的归属感这是一个如此强大的保护因素,以至于它有效地消除了这种关系。这些发现之间的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样本特征造成的。例如,Finn 和 Frone ( 2004 ) 的样本由青少年(年龄范围 16-19 岁)组成,而当前的研究是在成年人样本中进行的(年龄范围 = 18-64;M年龄= 25.56)。然而,自从教育环境中归属感的基础工作(Goodenow 和 Grady,1993),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了归属感对所有年龄段的学生在各种福祉和学业成功方面都有好处(参见 Allen 等人,2022 年的评论)。因此,我们认为当前研究与 Finn 和 Frone 早期研究之间的对比结果不太可能用参与者年龄的差异来解释。

两项研究结果的差异可以通过因变量的差异来解释。在 Finn 和 Frone(2004)的研究中,参与者回答了一份关于学术作弊的四项调查问卷,范围从 0 = 从不到 5 = 经常。平均作弊行为为 2.03 ( SD = 0.81),这表明大多数样本报告的作弊行为略高于“从不”。相比之下,我们使用二分结果变量来衡量学术不端行为的两种衡量标准:打算参与或不打算参与(AM 意图)以及之前有或没有参与(AM 行为)。可以想象,芬恩和弗罗内观察到的负相关关系可能只是表明,低归属感与学术作弊的增加有关,从从未到略高于从未,但平均而言,低于明确作弊的阈值。这一发现在概念上与使用更严格阈值的当前结果不同。

希望的调节作用
学术不端行为意图
希望显着调节了学生对其机构的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然而,只有当学生有高度的归属感时,希望的调节作用才变得明显。结果表明,当学生有高度的归属感时,希望显着降低了他们打算犯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然而,当学生归属感较低时,希望并不会显着影响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归属感较低的学生在希望水平较低时更有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这表明,虽然归属感并不能独立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但当学生具有高度的归属感和高度的希望时,他们不太可能有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事实上,正是这种调节关系大大降低了他们意图犯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例如,出于低水平的希望而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意图几乎没有改变。然而,希望只有在高水平时才具有保护作用。

调节模型中一个有趣的发现是,只有希望的路径部分显着调节了归属感和意图之间的关系。路径思维指出人们必须认为自己有能力创造路径来实现他们的目标,而代理描述了个人实现目标的动机和实现想象的路径的感知能力(Snyder,2002;Snyder 等,1991,2003 ))。这表明学生的动机和能力不会影响他们的归属感和意图之间的关系,但能够确定多种途径来完成作业、考试和其他学术要求,使他们能够确定除学术不端行为之外的其他成功途径。总而言之,强烈的机构归属感和高度的希望可以防止学术不端行为,但前提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

学术不端行为
希望显着调节了学生对其机构的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意图之间的关系。此外,代理思维和路径思维都调节了归属感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结构,希望显着调节了学生的归属感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希望和归属感共同防止学术不端行为,扩展了最近的发现,即希望和归属感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Kivlighan III 等,2018;Wurster 等,2021))。此外,路径思维和代理思维都在归属感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当学生有动力并且能够找到替代方法来满足与其作业和考试相关的学术要求时,他们不太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

预测学术不端行为的希望 × 归属感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所有模型(即希望、代理和途径)中都显示出类似的模式。当学生的归属感较低时,希望并不会显着影响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频率。然而,当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时,希望的影响就变得更加明显。事实上,结果表明希望对于预测某人是否会犯学术不端行为有多么重要。因此,希望似乎是高层的一个保护因素。例如,在高水平上,归属感和希望相互作用,作为防止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的保护因素。2011年;霍林斯沃思等人,2017;迈凯伦等人。2022 年;Riley & McLaren,2019)以及调查希望和归属感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和学习成果的作用的研究(Kivlighan III 等,2018;Wurster 等,2021)。

强烈的归属感和低希望会增加学术不端行为
互动结果提供了一些证据,表明低希望可能会增加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强烈的归属感和低水平的希望(包括代理和途径)相互作用,增加了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这一发现是出乎意料且新颖的,但很难解释,因为在以前的任何文献中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因此,我们对这一发现的解释是推测性的,需要重复。廷托 ( 2017)表明来自大学其他学生的社会支持对于社会融合很重要,并且是他们决定留在大学的组成部分。换句话说,当学生有强烈的归属感时,他们更有可能坚持读大学并融入学校(Hagel et al., 2012;Tinto, 2017)。另一方面,缺乏社会支持会导致归属感减弱,学生更有可能从大学退学(Hagel et al., 2012))。这可能表明,在我们的样本中,具有高度归属感的学生希望留在大学。然而,如果这些学生没有达到学校的学术要求,希望渺茫,没有动力去克服提高成绩所需的挑战(代理),并且无法确定提高成绩的多种途径(途径)更有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对所在机构的强烈归属感。

相反,归属感低、希望低的学生则不关心是否离开学校;因此,他们没有动力从事学术不端行为。我们认为,当学生对某一机构有很高的归属感,但由于无法满足留在大学所需的学术要求而抱有较低的希望时,他们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就会很高。因此,那些已经融入大学生活但未达到学术要求的学生面临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最大。然而,未来的研究需要通过准确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例如,实际 GPA 而不是自我报告的 GPA)来验证这一假设。

局限性
这项研究并非没有局限性。最初,虽然我们招募了适当的大学生样本,但我们没有考虑参与者的学习模式(即在线或校园内)。由于我们对学生的归属感感兴趣,未来的研究应该确定在线学习和校内学习的学生之间的归属感和希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这是否会影响他们的学术不端行为意图和行为。然而,根据我们的发现,对机构归属感较低的在线学生不会面临学术不端行为的风险。接下来,我们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其归属感和希望背景下学术不端行为的预测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根据我们的发现和结论,未来的研究必须确定学业成绩对学生归属感、希望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潜在调节或中介作用。最后一个限制是我们的样本在文化上是异质的,大约 84% 的参与者居住在澳大利亚,另外 8% 来自英国,2% 来自新西兰和美国。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将这些发现推广给所有国家的大学生。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旨在在多国学生样本中复制当前的研究。最后一个限制是我们的样本在文化上是异质的,大约 84% 的参与者居住在澳大利亚,另外 8% 来自英国,2% 来自新西兰和美国。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将这些发现推广给所有国家的大学生。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旨在在多国学生样本中复制当前的研究。最后一个限制是我们的样本在文化上是异质的,大约 84% 的参与者居住在澳大利亚,另外 8% 来自英国,2% 来自新西兰和美国。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将这些发现推广给所有国家的大学生。为了解决这一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该旨在在多国学生样本中复制当前的研究。

结论
学术不端行为在大学环境中普遍存在,而在线技术的使用增加使得监控变得更加困难。这项研究发现,希望调节归属感和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这为了解希望和归属感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首次必要的调查。如图 1所示从 6 级到 6 级,那些有动力并相信自己有有效策略(即希望:代理和途径)来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不太可能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相反,动力不足、对学习策略信心不足的学生比那些充满希望的学生更有可能做出不当行为。例如,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归属感受到威胁(即可能失去同伴和机构关系),这可能会成为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动力,特别是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

我们的研究结果独特地发现,具有强烈归属感但希望程度较低的学生更有可能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然而,我们也有价值地证实,高水平的希望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学生从事学术不端行为的可能性。通过强调希望程度既可以是风险因素,也可以是保护因素,这些研究结果可以被机构用来识别那些有学术不端行为高风险的学生,并提供干预措施来提高他们的希望程度。

发布日期:2024-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