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从社树之喻谈庄子美学

从社树之喻谈庄子美学

谭蒴1王竹筠2

摘要: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之本,同时也是美之本。所谓“素朴”是一切纯任自然的意思。也就是美的外在表现。所以达到了“素朴”,也就达到了天下不能与之相比的美。作为艺术创作者,在当下的社会潮流中,我们既要关注现实、分析现实,面对名利、荣辱、物质、权法、得失又要有高远豁达的境界和胸怀。艺术的创作看似是个美学问题,但本质却是生命状态、哲学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庄子的自然无为是以尊重生命为前提,生命的发展与自然相协调,他抛弃外在名与利,关注思想自由和精神超越。鼓励个体人格的自由发展。
关键词:    社树;无用之用;物;美学;无己;素朴;
基金资助: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名称:多元之美—中国当代版画创作意境与传统文化审美观念的对话(项目编号:HB19YS053);

浅析黑格尔“无前提性”开端之突破性

王佳丽

摘要:围绕黑格尔哲学的自身奠基诉求,“无前提性”问题成为19世纪以来方法论、认识论等领域的讨论的核心关键词之一,也是黑格尔哲学的重要内容。黑格尔哲学的“无前提性”问题具有首创性,在扬弃前提的同时回归开端,以思维本身或逻辑的开端为开端,呈现考察思维本身的决心,从“有前提性”达到“无前提性”,反映了其圆圈式思维,牵涉“思维”“设定”等哲学范畴及其精神现象学的诸多内容,在当时引起反驳及辩护,是哲学讨论的重要议题。本文旨在从哲学史维度分析黑格尔有关“开端”“无前提性”的阐述,并通过哲学史有关“开端”学说同黑格尔“无前提性”的“开端”的对比进一步剖析“无前提性”内涵。
关键词:    黑格尔;无前提性;开端;圆圈;
 
“为己”工夫的何以与何为?——评《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

陈春生

摘要:《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一书围绕“求内圣开外王”这一核心问题,通过梳理朱熹为己之学发轫、发展、定型的历史演进历程及逻辑建构进程,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进而勾勒出一副完整的由工夫而本体、何以与何为的逻辑体系蓝图。由此,本文试图从对“何以”与“何为”这一“工夫——本体”进路的发问入手,揭示朱熹“为己之学”工夫路径的设定,以及朱熹对《大学》中“明明德”与《中庸》中“复理成性”根据的树立,以期对该书核心要义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    朱熹;四书学;工夫;本体;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思想比较——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出发
田恒妍王琳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下的,被认作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第六条马克思从科学的实践论出发,提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本文从费尔巴哈的人本理论出发,详细解读了第六条的内容和其深刻内涵。针对第六条的内容说明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认识及这一认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费尔巴哈;人的本质;马克思;



执著与通达——论庄子美学精神

王相乂
摘要: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核心人物和道家哲学的汇总者,展现了其深邃而独特的思想体系。庄子在其《知北游》篇中提出了一种独特的人生价值观:“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以“内不化”“外化”阐释执著与通达的人生审美境界,并依托生命一体论的根本原则,倡导“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实现物我的融合与交流,以及生命精神的当下挺举与超越,进达“逍遥游”的理想人生境界,也即审美的最高境界。
 

试论李颙对传统儒学思想的阐发及意义

余雄俊沈曦泽涵

 
摘要:李颙(1627-1705),陕西周至人,字中孚,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与浙江余姚黄宗羲、直隶容城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李颙一生志在明学术,醒人心,以倡明学术为己任。李颙为学主要融合、折中朱学与王学的思想,创新性地提出“悔过自新”“明体适用”学说,对纠正明末学风空疏之弊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他尤其对传统儒家学说中“学”“中庸”“明德”“孝”“慎独”“仁”“王道”等核心思想进行深入阐释,赋予新的内涵及意义,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儒学的发展,彰显出李颙“经世致用”的思想倾向及价值所在。
关键词:    李颙;明体适用;悔过自新;价值;

作家天地. 2023(34)

发布日期:2024-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