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作家天地》2024年07期
实力文本
从“平原三部曲”到《平原客》——对作品中的精神困境解读席心雨;1-3
浅析《一句顶一万句》中底层群众的流浪行为陈麒羽;4-6
儿童文学《草房子》人物形象解析刘志红;7-9
情感撕裂与重构下的语言艺术——以《野草》为例张若昕;10-12
论闻一多诗歌的音乐美李林璐;13-15
古典文学
千古真情——《赠汪伦》唐士华;16-18
陆游咏猫诗创作探析张响;陈忠昇;19-21
文苑纵横
城市记忆视角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策略研究——以扬州皮市街为例刘涛;吴琪;徐堃;22-24
基于中西茶文化差异的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究李雨时;25-27
数字文创产业背景下襄阳唐诗资源的创新转化刘璐;28-30
AIGC赋能的非遗文化生产模式创新研究党琼;张昕怡;李奕霏;31-33
在中小学开展潮州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研究黄秀芝;34-37
古代文学经典与大学审美教育何诗海;38-40
基于BOPPPS教学模式在语文学科与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李丹;杨丽;41-43
陕北红色文化融入统编高中语文教学探索卢哓瑞;吴梦汐;44-46
新文科背景下中国传统生命思想融入高职语文教育的路径探析丁宁;47-49
探析主题教学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以《清平乐·村居》之主题选取为例杨叶子;50-52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策略研究张翠红;53-55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培养路径杨静静;56-58
双新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路径——以必修下册第一单元为例穆敏;59-61
新课标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王丹丹;62-64
基于群文阅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新思维黄玉;65-67
基于单元主题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崔庆秀;68-70
外国文学
重读美国作家安妮·普鲁《船讯》的叙事艺术王思雨;71-73
威廉·华兹华斯诗歌中的自然观戴思齐;石良;王海玉;74-76
语言研究
说“赛”“塞”弓楚超;77-79
试论蔡家话的体范畴杨美麒;80-82
关于现代汉语新兴语气词使用情况的调查石卫驰;83-85
基于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评价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云舒晴;86-88
交际翻译视角下樊仲云的My Watch中译本研究刘雪莲;89-91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研究夏晓丽;92-94
基于汉学家文化窘境的《三国演义》多译本研究潘枫;95-97
应用写作教学中决定与通报文种辨析王威;98-100
规范理论视角下英文电影片名的汉译探究皇苗敬;贾珍霞;101-103
网络直播销售语言特色研究王晶;罗欣悦;104-106
留学生助词“的”习得偏误的分类考察及致因探析孙艺文;李永;107-110
浅析中文流行说唱音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黄心如;111-113
喀什地区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短文”改进策略杨雅芳;114-116
浅谈大学语言教学课堂练习优化设计策略阿衣努热·杜拉提;117-119
乡土题材小说写作的湖湘范式——品读长篇小说《家山》唐竹英;120-122
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课程文本“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探究黄柳菱;123-125
“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故事类成语教学策略张歆若;126-128
创意写作理论建设研究马锦旭;129-131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探究洪茜楠;132-134
中国高校毕业演讲语篇中的概念隐喻研究——以北大毕业演讲为例王潘婷;张锐;135-137
小学语文《乡下人家》阅读课中的语言赏析马学良;138-140
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写作课堂中的有效应用凌秀娟;141-143
艺术鉴赏
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探析——以《牡丹亭》为例陈彦汐;144-146
文字设计艺术在电视节目包装中的应用沈娜;147-149
从《天降》到马格里特——浅谈马格里特的目的反叛唐若禛;150-152
文化认同视阈下长沙非遗花鼓戏保护传承研究郝蓓;刘静;153-155
浅析肯尼斯·麦克米伦戏剧芭蕾中的表现主义特点——以《安娜斯塔西娅》为例赖雯嫣;156-158
英国史诗改编电影中改编手法与改编技巧的分析与借鉴王择珩;张晶晶;朱星羽;159-161
音乐剧中舞蹈动作与人物塑造的关联性分析隋筱鸥;张岳;162-164
文化博览
从《撵茶图》看宋朝茶文化的变迁袁蕾;165-167
心流体验与庖丁境界的同构与异质宁宁;168-170
论庄子之“理”的哲学意蕴张泽宇;171-173
“年味儿淡了”——重庆黔江春节礼俗的田野调查潘小漫;174-176
高妈:祥子最合适的婚恋对象——试简析《骆驼祥子》中所蕴含的老舍的婚恋观蒙科宇;177-179
基于礼俗活动的广府传统村落村口空间研究——以广州增城区为例郭东蓉;孙鑫;陈福腾;180-182
常州饮食民俗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研究——以常州特产甜白酒为例陆诗蕙;183-185
清代郯城基层治理评析——以郯城知县黄六鸿《福惠全书》为中心的考察张珊硕;左桂秋;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