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目录
实力文本
精神叙事:探寻现代人生存困境程秋云;1-4
“我”不等于鲁迅——对小说《社戏》的几点理解骆林林;5-7
论小说意象描写的悲剧美学意蕴——以《妻妾成群》为例王卓然;8-10
古典文学
明代李商隐诗歌的意向研究黄丽筠;11-13
浅析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求真精神姚思凡;14-16
清前期官学的融合思想——以《四库全书总目》前后七子批评为中心董珍洁;17-19
文苑纵横
《搜神记》与《新罗殊异传》中的女性形象比较研究俞红;20-22
论小说《推拿》与电影《推拿》表现“盲视觉”的差异汤馥铭;23-25
档案文化建设路径研究潘敏晨;26-28
高校文学教学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探索赵兴华;29-31
“六书”之我见马世博;32-34
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大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常琳;35-37
大单元设计下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策略探讨顾莹;38-40
碎片化学习模式在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许慧;41-43
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推进整本书阅读实践研究陈倩荣;44-46
LST:指向语文要素的习作微项目活动的实践与研究陈燕芬;47-49
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路径——以部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教学为例马秀萍;50-52
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探究金成荣;53-55
借助童话创编 提升综合素养——以《宝葫芦的秘密》童话创编为例储楂茶;56-58
龙虎山旅游资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要素徐东哲;59-61
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文化传承——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祁贤红;62-64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三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关思考喻丽江;65-67
外国文学
英美小说中的社会意义与文化隐喻解读——以《白鲸》为例游佳;68-70
态度系统视域下的情感态度及成长主题分析——以《追风筝的人》为例贾筱笛;71-73
磨难下成长 思索中独立——《简·爱》独立精神探究马旭;74-76
在碎片般世界中的自我重构——试析彼得·汉德克小说《缓慢的归乡》中的图绘式叙事方式吴雨点;77-79
“荒原狼”的个性危机——《荒原狼》精神分析潘幸泉;80-82
浅析《白鲸》中的生态意识杨崴;刘杰;83-85
语言研究
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的语音象征聂垚莹;柳雯岚;86-89
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汉语言文学发展对策高艺函;90-92
预期信息构式“还得是NP(X)”研究钟菲菲;93-95
网络新词隐喻构词理据研究陈迎澳;96-98
重庆方言的英译与多模态国际传播路径研究朱周贤;张晶;99-101
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读——以央视《中国味吉祥年》为例袁辉;102-104
鲁迅短篇小说现代汉语中的方言翻译考察王芳;105-107
《现代汉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规范词典》惯用语的语体属性分析张佩;108-110
基于“两个三角”理论的“王冕死了父亲”句及“死”动词分析冯秀;111-113
网络缩略语的变异及原因分析徐维屿;114-116
网络热词“炫”的语义演变路径汤恩池;117-119
情绪对汉语单字音调的影响张祎;120-122
网络词汇使用情况调查报告王智慧;辛一澤;廖晓薇;杨晶晶;123-125
探究青少年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训策略研究莫艺;126-128
主述位视角下张爱玲自译小说《五四遗事》的中英对比研究郑蕾;129-131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闽西客家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曾淑玲;132-134
从文化流失角度浅谈李白诗歌的外译——以“酒”意象为例陈薇冰;135-137
顺应论视角下汽车科技文本翻译的问题与对策——以环球网为例岳欣;138-140
幼儿园绘本有效教学的实践探究肖碧玉;141-143
艺术鉴赏
漓月丹青:新时代背景下漓江夜景山水画在夜间经济发展中的社会价值朱文韬;144-146
小剧场戏剧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以“三脚猫”剧场为例杨承鑫;147-149
从艺术社会学视角看电影艺术创作王馨悦;150-152
拼贴插画中主体视角的研究与应用林子昕;153-155
基于丹纳“三原则”的阿库·汉姆版《吉赛尔》创作动因研究赖雯嫣;156-158
浅论吉剧手持道具在剧目中的应用——以原创吉剧《长白儿女情》为例万馨;何昱璋;159-161
基于虚幻引擎交互技术的水墨风格动画创作方法研究王勃;162-164
电影《奥本海默》从现实、传记、剧本到电影的加工层次袁艺薇;165-167
刍议想象力在舞蹈表演中的重要性贾舒雯;168-170
文化博览
从社树之喻谈庄子美学谭蒴;王竹筠;171-173
浅析黑格尔“无前提性”开端之突破性王佳丽;174-176
“为己”工夫的何以与何为?——评《朱熹四书学思想研究》陈春生;177-179
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思想比较——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出发田恒妍;王琳;180-182
执著与通达——论庄子美学精神王相乂;183-185
试论李颙对传统儒学思想的阐发及意义余雄俊;沈曦泽涵;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