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中原文学》2025年06期
目录
文坛锐评
鲁迅笔下看客形象的深度剖析与多重审视鲁柯如;5-7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人文解读张修佳;8-10
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看魏晋风骨与鲁迅传统李凯悦;阳毅;11-14
鲁迅作品中乡土文化的多维镜像与时代回响安丽;15-17
三首井冈山题材诗词的精神意蕴及其当代价值陈海丹;韩雨燃;18-20
莫言笔下“弱势群体”形象书写研究王梓璐;21-23
交融与共生——评《太阳地·月亮田》中苦聪人与哈尼人的关系演进廖鹏飞;赵敏;24-26
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学者粉丝”——对邵燕君文学批评的思考卢笑歌;应会琼;27-29
当代儿童文学作品赏析——以《北极村童话》为例丁金妤;30-33
嵩山文论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铸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宋永楠;34-36
中国古代文学传承与当代价值分析李冰心;37-39
《山海经》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传播王艺霏;唐秀穗;40-42
“非遗”与文旅融合发展模式研究徐伟;43-45
国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品的创新融合王煜琪;46-48
两岸融合发展视角下送王船非遗现象及对外宣介路径研究方钰森;49-51
文化符号解释下颁金节节庆文化重构崔一帆;52-54
共建人文湾区视角下岭南侨乡耕读文化的多重价值与实践路径黄素玉;55-57
从焦裕禄精神看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构建王琼;58-60
数字时代背景下中原文化海外传播策略谭毅;61-63
古典舞剧在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效用肖沁岑;刘妍;64-66
砚湖春晓:形式与美感的和谐黄小漫;67-69
何以华夏
从来宾盘古神话看苗瑶壮侗亚型洪水故事的叙事特征与社会功能蓝艺源;70-72
《关雎》《静女》《桃夭》群文阅读:情之发、礼之止与德之蕴琚红;73-75
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学意境分析原丽敏;76-78
探微知著——陆机文学观形成原因初探张忠举;79-81
自得·自洽·自辱——从比较阅读视角评析王维、吴伟业诗歌付郑吾;82-84
新文科背景下杜甫《北征》的审美鉴赏贾军;85-87
桃李春风一杯酒——论苏轼的诗酒人生甄桐;88-90
明代牙行繁荣成因新探张云姗;甘德志;91-94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文学意义滕锟;95-97
海盐张氏涉园家风家训文化元素基因解码及转化利用王瑾;98-101
丝路文景
浅析《傲慢与偏见》的爱情观张乐晰;102-104
小说《白夜》中的评价表达手段及其功能研究潘越;105-107
《朱丽小姐》:父权社会下两性关系的悲剧冷冉;108-110
从冲突走向和谐——论《戈拉》的叙事艺术解绘锦;111-113
中国侠文化与西方骑士文化之比较杨韵蘅;114-116
罗斯小说《乳房》的符号学解读陈初云;117-119
女性主义视角下《厨房》中的性别与身份刍议钟鹏毅;王晓冬;120-122
巴赫金时空体视角下的《恩惠》:家园的建构、解构与重构胡妮;姜伊婷;123-125
《狼厅》与《提堂》中的叙事伦理范悦;126-128
《偶像失格》中的偶像依存及文化意涵周茉;129-131
文学迁徙
解开《士兵突击》中的成长密码嵇立扬;132-134
电影《刮痧》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胡娅坤;齐欣妍;135-137
以诗为约 讲述全人类共同的故事——《诗约万里》(第二季)跨文化传播研究王越;惠颖;138-140
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内在逻辑与遵循原则吕明辉;孙佳路;141-143
五行学说视角下的电影艺术元素解析武帅;144-146
儿童音乐剧视域下台词的语言表达——以《童话锦城》为例林吕;147-149
潮剧艺术在文旅融合中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胡诗琪;范振华;150-152
《哪吒之魔童闹海》:当巴蜀魂融汇量子云——中国动画的破界重生王佳霖;153-154
生态文学观察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英译研究——以《中国古代寓言选》为例李聃;155-157
《人鼠之间》动物意象的象征意义于颖;158-160
文字与语言
从“六书”视角分析纳西东巴文的构造和雪良;161-163
基于汉字构形分析的人体部位词语义与隐喻吕翔宇;164-166
话语标记“你听听”功能探究卢伟航;167-169
助词“来”的语义分类及语法化动因王名侠;170-172
概数词“来”和“把”的近义词辨析许长青;张剑文;173-175
“要不”“要么”对比研究孙逸凡;176-178
望城话语气词“去”的研究李颖姿;179-181
彝文文献语言与自然语言转化模式研究文翠;182-184
“事事如意”到“巳巳如意”:成语谐音的语义演变与文化适应罗翠翠;185-188
社交媒体中的汉语网络流行语流行趋势分析与预测臧琳;189-191
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女性相关字符的文化内涵吴寒池;192-194
艺术批评
耀州瓷婴戏纹的民俗文化内涵与启示郑雨昕;195-197
艺术家作为社会实践者推动社会发展的研究——以19世纪印象派运动为例孟琛杰;198-200
当代评论家 杨宏鹏2
作品推介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