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中原文学》2025年05期
目录
新时代文学论坛
刘庆邦的文学贺绍俊;5-6
新中原写作
通向中年的哲思、经验与叙事——《一日三秋》阅读札记肖雯;7-11
刘震云“说话”系列小说的三重意蕴禹权恒;12-16
创意四季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创意写作”作品导言翟文铖;17+2
白猿镜王定勇;18-27
文坛锐评
“解剖”与“守望”——《阿Q正传》《边城》联读李庆功;28-30
论李健吾《咀华集》的主体性言说李雪;31-33
从《隐现》到《森林之魅》看穆旦对生命意识的探索刘娇;周婕;34-36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混血儿形象——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周吉婕为例邓欣;37-39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城乡书写张睿;40-43
论《白鹿原》的乡贤人物书写刘媛媛;44-46
论铁凝小说的平和之美牛笑冰;47-49
论《雪山大地》中“马”这一文化符号敖敦;50-52
20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的先锋性研究任翊祯;53-55
温情与暴烈——评张翎的“存在主义”小说创作杨若澜;56-58
论《霸王别姬》中的异化悲剧杨婷婷;59-61
《金陵十三钗》中女性身份的分割与融合阮奕萱;62-64
女书文化下《雪花和秘密的扇子》中的女性身体意识蒋星琼;65-67
论《苍茫的回声》的情思与哲理王琴;68-70
何以华夏
中国先秦神话重建李金昌;71-73
《诗经·王风》“闵诗”探究——以《黍离》《中谷有蓷》为例沈楚凡;74-76
庄子注重个体生命的思想特质成因探析刘嘉琛;77-80
东海孝妇传说中的“誓”元素探析张豫;81-83
空灵与理趣——王维、苏轼诗歌色彩艺术对比刘世锦;84-86
从“懒朝”到“疏懒”:杜甫诗中“懒”之意象流变张溪潆;87-89
论柳宗元传记散文对《史记》笔法的继承宋熙滢;90-92
论苏洵的散文文风和美学价值顾媚睿;93-95
王实甫《西厢记》诗词元素研究赵佳凝;96-98
李开先的经世意识与文学情怀张佩仪;99-101
朴学家的史学方法论革新及其当代启示张冬玲;102-104
清代女诗人庄德芬教子诗与悼子诗探析任芳慧;105-107
《老残游记》:刘鹗的自我书写许嘉敏;108-110
论中国古典戏曲梦境描写的美学价值及遗产价值朱明月;111-114
丝路文景
上田秋成《菊花之约》对冯梦龙《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的接受与重构陈雨婷;115-117
巴金及其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研究刘川;118-120
从叙事手法差异看中西方舞剧的转译——以舞剧《天鹅湖》为例张靖雨;121-123
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女性书写张子悦;124-126
卢梭自传作品中自然意象的生态解读谢津津;127-129
布封“风格即人”——作家与文本风格的关系探究郭泳珊;130-132
论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机制与积极人格的重塑——以《长日将尽》管家史蒂文斯为例张洁;133-138
动物小说与动物伦理探究——以《野性的呼唤》为例吕虹谕;139-141
论《等待野蛮人》中权力规训及“他者”的处境杨知慧;142-144
论《象的失踪》中的空间异化丛渝轩;145-147
文学迁徙
主体·空间:纪实美学视域下《地下的天空》真实性叙事表达冯丽婷;148-150
电影地理学视域下《九龙城寨之围城》中文化记忆的隐喻解读闫培谊;151-153
温暖现实主义下的国产电影人物塑造和叙事外溢李世龙;许文畅;154-156
主体性的觉醒:电影《可怜的东西》中贝拉形象解读胡阳;157-159
生态文学观察
生态批评视域下迟子建小说生态意象解读李韵泽;蒋红艳;160-162
生态危机与文明思考:生态批评视域下的《三体》研究王国宇;163-165
《可以吃的女人》生态女性主义解读崔董雯;166-168
文字与语言
文白转型期的成语研究——以《倪焕之》为例王秉楠;169-172
汉语“躲藏”概念域的历时演变研究刘晨;173-175
论“五百年”的内涵发展奚竹音;176-178
盐城方言词汇中的地域文化探究李一涵;179-181
艺术批评
《飞影阁画报》古典主义倾向再议郭溪山;182-184
血社火“小河拆楼”来源与发展稽考申明月;185-187
浅谈川剧《草鞋县令》的艺术追求禹银花;188-190
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文学表达及美学价值——以电影《英雄》为例高雨薇;191-193
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对永乐宫寺观壁画的诠释与传播刘孟鑫;194-197
龙门碑刻中的多民族分类辑考刘洵;198-200
《历史之思与心灵之困》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