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中原文学》2025年01期
归根还巢李洱研究中心在河南郑州成立
封2
新时代文学论坛
"返乡"者的精神依归——以乔叶《宝水》为中心
余竹平 李欣姝5-8
当代名家
创意写作联盟:一个有意味的符号
曹文轩9-10
新中原写作
寻绎"变"与"不变"的隐秘关联——评《莫言小说创作特色的历史连续性研究》
高春民11-14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的空间叙事
吕亚芳15-17
女性家族史书写中的乡土记忆与历史叙事——论邵丽《金枝》
王丹宁18-22
文明复兴的"文化乡愁"——周同宾散文论
刘向阳 陈立红23-26
创意四季
北大"中文创意写作"作品导言
樊迎春27
脸
黄晟希28-36
嘿!这老汪!
马睿翔37-41
河南省第七次青年作家创作会议特辑
从理解到热爱——我与网络文学的十九年
麦苏42-43
文学,仍是我生命里的光
李知展43-44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相和鸣
陈霖东45-46
文学的目的与作用
智啊威46
我依然走在那条路上
郑在欢47
麦子与时间
王清海48
青年作家研究
在自我反思之中成长——陈霖东的《影子朋友》及其他
龚自强49-53
网络文学评论
网络历史小说对于传统历史人物的再创造
王婉波 韩静影54-58
文坛锐评
"单一神话"视域下《草房子》中的叙事模式探析
王哓娱59-61
"归来"与"逃离":张楚《云落》中的县城叙事
郭一诺62-64
文坛锐评
马笑泉《巫地传说》的原始主义创作
杨海辞65-67
女性形象塑造对意境营造的影响——以余光中的诗歌为例
侯小丽68-70
婚姻抉择与艺术闲暇的公共化——论《在悬崖上》的叙事策略
曹雨瑞71-73
《黄雀记》的悲剧性、意象性与时代性
吉利布吉74-76
寻觅诗意背后的空间架构——《哦,香雪》的叙事空间魅力
李明宇77-79
"爱"让悲剧更悲——汪文宣与宋钢的命运沉浮分析
姜琳琳 时曙晖80-83
《甲骨时光》: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形象解读
余丹丹84-86
何以华夏
《燕丹子》宴饮中的人物形象
李梦雪87-89
陆机《文赋》中的象喻论析
严琬容90-92
白璧微瑕终是玉——浅析陶渊明《闲情赋》的"白璧微瑕"
赵紫依93-95
何以华夏
论《文心雕龙》中的文体流变
陈千叶96-99
生命力的张扬与蜕变——论卢照邻的心路历程及其诗歌表现
覃琳琳100-103
从角色认同角度探析杜甫的生存境遇——以杜甫求仕长安期间的诗歌为例
沈晨104-106
从"中和旧说"到"中和新说"
刘佳璇107-109
论何景明、李梦阳赠答诗及文学之辩
邱宝梁110-113
关于雪苑社及雪苑六子的研究文献综述
李瑞 王卓华114-116
傅山医学诗的总体特征及其诗学与医学思想论述
赵晓雨117-119
梦境的解构与重构:董说《西游补》的后现代解读
李千里120-124
《绿野仙踪》"真—假"双重空间的叙事构建
苏晨阳125-127
丝路文景
朝向自然的"德性"——以卢梭《论科学与艺术》为中心
刘婧128-132
丝路文景
《中国评论》中的历史演义小说译介研究
唐佩芸133-135
《远大前程》中的叙事风格与殖民话语
沈卓凡 张洪祯136-138
卡夫卡《变形记》中的表现主义手法
于宗睿139-141
轻盈的女性诗学——辛波斯卡诗歌研究
张博142-144
《浦岛太郎》中的海洋意象变化研究
马雪峰145-147
《金色梦乡》的内聚焦视角研究
朱旭红 林进148-150
文学迁徙
"有余者"和"不足者"之外——从《〈日出〉跋》说起
周鑫薇151-153
时代语境下《林海雪原》影视剧改编研究
韩忠敏154-156
极致与幻灭:论田沁鑫戏剧的改编之道
邓梦鹤157-159
军事文艺中的独生子军人形象——从军旅话剧《独生子当兵》说开去
周星群 姚荣160-162
文学迁徙
《飞驰人生2》空间叙事解码
张晨晨163-165
超写实主义与灾难书写——以新海诚"灾难三部曲"为例
张瀚森166-168
生态文学观察
新时代背景下的长江生态文明书写——以何佳的《碧水梦》为例
冉闯 何思影169-171
麦尔维尔《白鲸》生态思想研究
孔晓旭172-174
《机器人总动员》的生态审美之思
叶和宇175-178
文字与语言
闽语连江话文白异读现象调查与研究——以晓澳方言为例
陈佳璐179-182
汉语"兔"字成语的隐喻研究
杨蓉183-185
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X搭子"的构式研究
郭耀声186-188
艺术批评
苏州"小热昏"的历史与现状
钱轶颖189-191
传奇叙事作为转译中介:论越剧到越剧电影的跨媒介生成
徐佳雯 袁道武192-194
艺术批评
担当和尚对董其昌书风的延续与突破
周靖波195-197
开启美学新视野的存在之思——评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
王晨颖198-200
作为二级学科的创意写作:现状、发展与可能暨中国大学创意写作联盟2024年学术年会
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