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赏读红楼海棠诗 领悟楹联创作法

古人笔下“羊角诗联”的萌芽
刘可亮
摘要:<正>在诸多对仗手法中,当今诗联界使用比例明显低于古人的是借对。古代诗联用到借对的比例大约为5%,而今之作品集,往往百不存一。究其原因,主要是自1898年《马氏文通》问世以来,受逐步完善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今法对偶理论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人们过于偏重对仗的“对称性”,而借对动辄破坏词句的“两个一致”,故不受待见。此外,借对尤其是密集借对通常会导致作品变“俗”,与“诗家语”格格不入,故不受欢迎。

人间烟火毓联坛——中国对联的新履痕
葛淼新
摘要:<正>读近年来联刊联作,接地气的清新气息可眼可心,人间烟火扑面而来。为当今中国联坛注入了鲜活的生机和活力。这其中,一直站在芳香土地上的如荊楚联坛、运河联声、天山联苑、联都空谷等对联阵地功不可没。让人感到可喜的是,向来以高端路线示人的“对联中国”,也分别以学会联萃的形式,连续专刊登载了长沙市楹联学会、井冈山市楹联学会的会员作品专辑。以艺术的形式生动诠释了文学艺术走出象牙塔、介入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趋势;生动诠释了文艺“为社会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时期中国文艺的“两为”方针。值得为之点赞。读了这几期专辑,本人有几点感悟:

赏读红楼海棠诗 领悟楹联创作法
国元令
摘要:<正>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由探春发起,大观园中的少男少女们组建了海棠诗社。宝玉、黛玉、宝钗、探春、湘云五人,先后共撰写了六首海棠诗。虽然这看似“文字游戏”(台湾蒋勋语),且严格限定“门”“盆”“魂”“痕”“昏”韵脚,但他们寄兴寓情,斟词酌句,匠心独运,各领风骚。“虽一时之偶兴,遂成千古之佳谈”,不但赢得了海棠诗社的开门红,也为今天的楹联创作提供了范本和借鉴。


对联 . 2024 ,30 (12)

发布日期: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