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目录
《炎黄地理》2024年03期
历史文化
河西走廊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艺术融合——以蒙古族、藏族、裕固族、哈萨克族为例
周祎
1-4
古代财税改革的内在逻辑与当代启示
刘芳淳
5-7
延安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进程
李巧珍
8-11
明朝海禁对海外贸易的影响及意义
王丽云
12-14
“两粤宗师”郑献甫之教育思想与内涵
曹慧林;梁春源
15-17
晚清甘肃的商业贸易
魏静
18-21
无棣县朱龙河考
吴彬彬
22-24
常州庄有可生平及著作考述
彭瑶;张昊阳
25-27
丝绸之路壁画艺术中的跨文化融合与表现
杨光
28-30
从三壁三龛窟看“云冈模式”的东传
王依依
31-34
用国粹激动种性:章太炎反疑古思想的动机
李祺菁菁
35-37
从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透视多民族文化交融
黄朝斌
38-41
新媒体时代对李白文化的诠释与表达——以太白故里李白纪念馆为例
杨春;高珊
42-44
郭沫若《女神》的艺术成就及价值
马榕
45-47
尽忠倾出做长虹——李汉俊建党精神及时代价值
彭果善;江雨恬
48-51
风土人情
东汉巴蜀舞俑形态特征诠释
梅榆昆
52-55
非遗漆艺,如何重新“漆”彩斑斓——人文经济背景下非遗漆艺文创产品路径开发研究
韦小岚;陈硕;赵竹瑶
56-58
遗产保护
广西梧州骑楼城建筑历史保护与文化传承
范小琳
59-61
“把脉”山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机制
温俊卿
62-65
中国空军争取民族解放的激情岁月——重庆南山抗战遗址空军抗战纪念园探寻
苟学珍
遗产保护
游戏思维下的福州民俗文化数字交互绘本
吴文娟;林荔丹
70-73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猴加官文创包装的体验设计
王春桩;冯荻松;刘国强;明兰
74-77
利益相关者眼中的历史文化型乡村发展路径
杨良飞
78-80
非遗与美育的融合之路——以黑龙江非遗文化为例
高维
81-84
旅游与思考
让每一个美好之地都被看见——短视频与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传播路径研究
吴智营;潘杨;姚毓萱;张雯倩;王佳;徐文燕
85-88
基于GIS的徐州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庞一村
89-92
新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城市的跨文化传播——以延吉市为例
李佳玲;徐玉兰
93-95
基于党史学习背景的红色资源保护与开发——以“潮汕七日红”为例
姚若颖;江梓彬
96-99
动画宣传与哈尔滨金源文旅
杨瑜虹;田明星
103-105
融媒体助力沉浸式乡村游,悠享漫时光
赵子俊;侯琳琳;李田田
106-108
帐篷露营撑起“诗与远方”
舒欣悦;尤俪捷;马蕊琪;杨紫琼
109-111
文物保护
博物馆未来的关键是讲好文物故事——基于叙事学视角
李晓玲
112-115
文物预防性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商鑫龙
116-119
文物古建
古建筑中木构件的修缮与保护措施
范达
120-123
地域特色
地理环境对兴化市历史发展的影响
戴同云
124-127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螺蛳粉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常惠棋;冯仁民
128-130
传统与现代的多元融合——藏族舞蹈在现代舞台艺术中的创新演绎
旦智道吉
131-133
诗意栖居与茶千年相伴——云南澜沧江流域少数民族古茶园的生态美
赖娜
134-136
赣江流域传统村落景观特征叙议
吴小洁
137-139
生态治理
保护海洋,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海蓝天——提升河北省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的路径规划
侯卓君;李镓帆;安冬;贾滨羽
地质地貌
保护地质遗迹 呵护地球自然之美
李骏
147-149
书画长廊
有形与无形——浅析张燕根的公共艺术创作
丁诗颖
150-152
不详
关山
马福俊